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2 / 2)

年轻人正是淮南刘晔、阜陵王刘延之后,名正言顺的汉室宗亲。他自扬名以后,便蛰居乡里,静待时机。周瑜知道他腹有鳞甲,又是出身刘氏,无论哪点都是上上之选,所以才临去长安之前,将其荐举给了孙策。以寄望有刘晔在,孙策既能得到助力,又能在其影响之下,加深与陆康等扬州士族的联系,不偏离给他规划好的既定路线。

孙策对幼时好友言听计从,几次屈尊招揽,恰逢地方豪强郑宝拥兵自重,图谋刘晔声名,多番强逼,刘晔躲之不过,便在周瑜的去信下,顺势投效了。

刘晔果然也不负众人期待,在他的出谋划策下,孙策短短时间便凭借着数千旧部,在江东扎稳脚跟,剿灭祖郎、进讨笮融。如今更是坐拥丹阳、豫章、吴郡,偌大的江东,兵马数万,如今只剩一个会稽仍在平南将军陆康手中,但陆康已是古稀之年,精力不济,能带着数千兵马支撑到现在,只是孙策还想留个余地而已。不过光是这样,陆康仅是面对会稽层出不穷的山越就已经够呛了,根本无从威胁到孙策分毫。

本来他二人理应彼此和睦,共同携手坐镇江东,一步一步的在郭嘉、周瑜、荀攸这些人从遥远的地方牵来的一条细线的指挥下,为朝廷身先士卒,用最难的功,换最大的绩。

可现在什么都变了,原本清晰的未来从魏桀死去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变得不确切了起来,那根细长坚韧的线也不知何时在头顶越束越松,直至微不可察。

与孙策的志得意满,万般不舍相比,刘晔从一开始的踌躇满志,也逐渐变得大失其望。他神情冷淡,他不喜欢与人分别的场面,更不喜欢看到一个本来付诸希望的事物在眼前落空。说几句场面话后,刘晔便没了意兴,掉转缰绳就要走。

孙策脸色一变,忙伸手拉住他的缰绳:“莫要如此,以后未必没有相见的时候。子扬莫忘了,公瑾还在长安,他定能为我照看你,只等海内无事,你我还能会面。”

刘晔也无心去细究孙策这话里话外是什么意思,但迎面直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