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府、州、县的设置(2 / 2)

水煮清王朝 古龙岗 2913 字 2019-09-08

设同知,通判各1人.清末,安徽全省共设府同知7人,通判8人.

知府衙门,通常主要设有府堂,经历司,照磨所和司狱司.府堂是知府衙门中一个

综合性的办事机构,内有典史若干人.经历司,是知府衙门内掌管出纳文移诸事的机构,设经历1人,秩正八品.照磨所,是知府衙门掌勘磨卷宗等事的机构,设照磨1人,秩从九品.司狱司,是知府衙门掌察理狱囚诸事的机构,设司狱1人,秩从九品.据《清文献通考》记载,安徽全省共设经历8人,照磨3人,司狱1人.

二,直隶州和散州

清代的州,分为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的建置始于清代,凡不改为府,而且辖有属

县的州,直接隶属于布政使司,所以称为直隶州,其建制与府相同.散州的地位则相当于县.

安徽建省初期,设有和州,滁州,广德州3个直隶州,无为,六安,寿,宿,颍,亳

泗7个散州.雍正二年(1724年),升颍州,亳州,六安州,泗州为直隶州,使安徽省的

直隶州达到7个,散州降至3个.雍正十三年,升颍州直隶州为颍州府,降亳州为散州.直到清末,再无变化,安徽省共有和州,滁州,广德州,六安,泗州5个直隶州和无为,寿,宿,亳四个散州.直隶州和散州,每州设有知州1人,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官,散州知州为从五品官.知州为州的行政长官,掌管一州政令.直隶州其制虽然与府同,但它没有倚郭的县,所以,在州治所在县,知州亦行使知县之事.无论直隶州还是散州,知州均是直接办理民事的官员,凡刑名,钱谷及争讼,盗贼各案无不亲理.直隶州均有属县,知州对属县有董率,察核之责,一切政务,均归综理.

知州的辅佐官是州同和州判.州同,州判即州的同知,通判,为了与府的同知,通

判相区别,所以称为州同,州判.直隶州与散州的州同一样,均为从六品官.直隶州与散州的州判也相同,均为从七品官.各直隶州与散州州同,州判的设置,并不相同,或州同,州判均设,或有州同无州判,或有州判无州同,量事定额.清末,安徽全省设有直隶州的州同4人,州判设有2人;散州的州同3人,州判1人.知州的办事机构,未见官书记载.由于知州与知县一样,都是直接办理民政的官员,其衙署应当与知县的衙署相同,设有各房及狱所等.

三,知县及县衙门

清代,安徽建省之初,设有50个县,几经变更至清末,共为51个县.它们是:安

庆府的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6县;徽州府的歙,休宁,婺源,祁门,黟,

绩溪6县;宁国府的宣城,宁国,泾,太平,旌德,南陵6县;池州府的贵池,青阳,铜

陵,石埭,建德,东流6县;太平府的当涂,芜湖,繁昌3县;庐州府的合肥,庐江,舒

城,巢4县;凤阳府的凤阳,怀远,定远,凤台,灵璧5县;颍州府的阜阳,颍上,霍

邱,太和,涡阳6县;广德直隶州的建平1县;滁州直隶州的全椒,来安2县;和州直

隶州的含山1县;六安直隶州的英山,霍山2县和泗州直隶州的盱眙,天长,五河3县.

安徽省各县,设有知县1人,为正七品官.知县是一县的行政长官,凡县内的诉讼

审办,田赋税务,缉盗除奸,文教农桑诸政都归其综理.

知县的辅佐官是县丞和主簿.县丞为正八品官,主簿为正九品官.县丞和主簿的职责,是协助知县管理本县粮马,税征,户籍,巡捕诸务.各县县丞,主簿的设置,均因事而设,事简之县,可以不设县丞,主簿,事繁之县,可以设置数人.清末时,安徽全省共设有县丞17人,主簿3人.

各县衙署的内部机构,未见官书记载.按照常规,县衙署的内部机构设置与职掌分工,应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分理各事,另有狱所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