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暂停(2 / 2)

水煮清王朝 古龙岗 5923 字 2019-09-23

不过到了这种地步米罗斯拉夫斯基地任务已经失败自然就更加不可能为了阿拉布坦这个光杆司令而拿自己的大军跟清军硬碰硬了。

清军可是有十数万而他只有五万。双方也都是远征军在准葛尔都没有地利。再者清军也不是以前了。以往的时候雅克萨的少数俄军凭借火器就能跟十倍甚至百倍的清军相抗衡稳守城池可这一回却是清军占据了城池而且同样也装备了大量威力巨大的火器。米罗斯拉夫斯基就是傻子也知道对方的不好惹。而且苏菲娅也没有让他跟清军玩儿这种硬仗他就算有心也不敢冒着产生巨大伤亡的危险开战。何况如果战败了呢?

就这样在相互对峙的几个月地时间得到了莫斯科的命令之后米罗斯拉夫斯基终于撤军了。不过老米同学并没有能将阿拉布坦一起带走。或许是因为刚刚失去了自己的国家阿拉布坦有些不够冷静认为是俄国人的不守诚信违反了互助条约和他们军队的迟到才导致了自己的失败。所以在得知有一些准葛尔军人逃出了清军的控制范围正在某个地方集结等着自己的时候他立即就心动了。由于不想自己的势力再受到米罗斯拉夫斯基的左右所以他也没有跟对方商量在确定了那不是一个骗局之后就立即出去寻找自己的部队了。结果就在路上被葛尔丹的女婿、清廷的天山将军穆萨尔和土尔扈特部人马给逮了。全家老小只有留在后方跟俄国人周旋的长子策凌(此策凌非彼策零)得以逃脱。

至此中国西北部最强大同时也最不稳定的一个势力被消灭了。

康熙接受费老头的建议将此地命名为“新疆”以乌鲁木齐为府置自治衙门增设伊犁将军。同时将回归的土尔扈特部安置在了新疆外围一带并将收服的准葛尔部众补充了一部分过去。

而从那以后。清廷与俄罗斯再没有过任何一次大规模交手。土尔扈特因为并没有被清廷收入疆内活动范围自然也就大了一些。再加上跟俄罗斯有那点儿深仇大恨自然不可能轻易就放过了。所以一直跟俄罗斯掐来掐去。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退回中国境内。让俄罗斯咬牙带切齿却也无可奈何。后来苏菲娅去世其弟伊万登位。俄罗斯少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再加上苏菲娅在世时并没有进行过工业体制的改革结果。俄罗斯国力迅衰落。再加上农奴起义和欧洲又一次燃起的战火从中影响俄罗斯可谓苦不堪言。

而土尔扈特却抓住时机在清廷地暗助下顺利的将所控制的地域推到了高加索一带并成立了土尔扈特汗国硬生生地把俄罗斯的领土从亚欧分界线处切开了。不过这个新兴的蒙古汗国却无法成为中国的威胁。一方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自然不可能放过自己的仇敌另一方面却是因为阿拉布坦之子策凌也不是省油地灯。在逃脱了清军和仇敌的追捕之后。这位准葛尔的直系继承人又重新聚集起了自己的一些部众。在新疆之外很快展起了自己的势力与抓了他老爹的帮凶土尔扈特之间征战不休成功的遏制了土尔扈特的展。在清廷有意无意的扶持下。又重新建立了准葛尔汗国与土尔扈特汗国一南一北长年对峙。(策凌曾向雍正宣战确实是一个杰出的领)

而除了这些之外由于清廷地强势介入日本方面地两大势力天皇和幕府两方不得不暂时休战一方面休养生息一方面准备给敌人以致命一击。而老八胤禩虽然不满康熙对自己的安排却也知道必须表现的好一些才有可能重新获得康熙地欢心。所以在其中全力斡旋。事后竟至累得病倒。康熙也不为己甚下旨将其接回奉天休养同时晋封为郡王为诸皇子之中第二个受封为王之人一时之间行情竟再次看涨。消息传出也把在印度的老九胤禟吓得不轻。而天皇与幕府的停战却并不代表着日本人的苦难就此过去。由于国中的战争气氛依旧极浓日本平民的避战情绪也在高涨。虽然以日本的民情这些平民大规模向统治者叫板的可能性不是很高。可是这也为清廷提供了机会。

虽然费老头当初的提议获得了佟国维等人的反对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大批地日本平民被清廷或者是来自中国的商人带离了家乡。

这些人要么被带往中国内地要么被带往南洋要么被送到了北美。他们最终的结局男的就是成为廉价雇工、荒地的开垦者、矿工亦或是仆从军士兵;女的好运点儿的嫁到国外成为人妻不幸的就是——妓女。

而就在胤禩将日本的两大势力摆平后不久年羹尧也接到了康熙地圣旨带领大部福建水师南下先往广州再往吕宋组成联合舰队待准备充分时机到达之后便越过马六甲海峡前往印度参予做战。日本则留给满洲水师负责看管。

……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清廷也开始遇到了一点儿麻烦。几年的连续用兵虽然稳固了国家的统治拓展了疆土开辟了不少的财源可是打仗要钱稳定疆土要钱赈灾救民要钱各地的工程建设都要钱……所以清廷好不容易丰盈起来的国库又消耗掉了大半。这还是因为于中两次攻打他国为清廷减少了许多的负担的缘故要不然那些战事能不能如此顺利的进行还是两说。而且康熙平定诸皇子的争斗也使得官场生了许多的震动这也需要时间平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又平静了下来各种事情都暂时告一段落。只是没有人能知道这场平静能维持多久。因为在这段时间经历了这许多的事情许多人的心都变得躁动起来。

不过所有的这些都不能阻止于中在印度北方的战事。因为除了必要的火器于中的所有支出都是出自印度北方邦甚至还包括数万本地出身的数万兵丁。也就是说于中所动的战争没有消耗掉清廷的一分银钱。这种情况虽然在攻打日本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可是直到这一回清廷的大臣们才真正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