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召回(2 / 2)

水煮清王朝 古龙岗 5631 字 2019-09-23

“江南道御史张楷。在任数年间弹劾贪官污吏三十七人查实三十七人皇上曾亲自下旨嘉奖;安徽布政使杨名时出自李先地门下无论是身在直隶之时还是至安徽为官之后政绩一直都是‘卓异;江苏粮道李绂原为上海县令受马德之命扩建之。三年之内使上海成为长江门户天下第一大港;田文镜曾任县丞二十余年受马德提携曾以文人之躯硬抵江宁将军苏努号曰‘铁胆“与李绂一起扩建上海后接任松江知府任内兢兢业业。刚强自守。为百姓称诵;凤阳知府史贻直、南昌知府范时绎……还有那位李蟠康熙三十六年状元马德适逢其会。为其房师八年前上书皇上请行‘票盐法”名重天下。……项铃兄你说这些人当不当得升迁?”邬思道听戴铎说完笑呵呵地又说了一大堆。

“全是能吏当得升迁!”胤禛有些冷硬地说道。

“四爷这便是马德的担心所在!”邬思道又接着说道。

“如今这些人中杨名时已经是布政使为方面大员。再进一步就是封疆大吏;李绂、田文镜、史贻直、范时绎都已经做到了知府虽然秩位不高却也是四品官衔如果升迁说不定便是三品方面大员。

江南三省也必定容不下如此多的人才皇上如果真的要升迁他们就只有调到京城或是他地可是。

无论调到哪里这些人都无法脱离马德地印记。朝中对马德有敌意之人必然心生惧意……马德如今已然是树大根深无人敢轻易招惹可他提拔的这些官员却没有那份能耐啊。”戴铎叹了一口气。这马德提拔起来的人怎么都这么有能耐呢?这些人的本领加上马德地态度就是想不出头都难啊。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胤禛突然笑了一下“马德慧眼识才又善加提携此乃朝廷之福。便是为此受人攻讦又如何?皇阿玛到时必会给他一个公道。”

“马德或许就是打着这个等候皇上的‘公道的主意可是事实会否如其所料呢?”邬思道和戴铎嘴上附合心里却是不以为然。如今马德的部下有做到尚书地有做到巡抚的再如果有几个升了官当了什么布政使、巡抚之类的加上其本身掌管着三个省到时候整个中原恐怕都会受到他的影响。就算马德自己没什么想法别人又岂会让他在那里逍遥自在?尤其是马德现在才四十出头如果他再在官场上呆上十几二十年那时候天下还有谁能与他抗衡?别忘了他可不只是一个人。

“皇上的棋艺真是越来越厉害了呀!”

就在胤禛三人在庆德楼胡乱聊来聊去地时候皇宫御花园内的一个亭子里两个老头正兴致勃勃的对奕着。

“胡说八道。朕这几年忙来忙去哪有什么时间钻研棋艺?能不退步就不错了。倒是你这老家伙朕看你是活得越来越滋润了连肉都长出来了。”对奕的两人一个是康熙另一个赫然正是几年前就已经被罢官赐归的高士奇。

“呵呵皇上取笑了。微臣若是没长肉岂不是成了骨头架子了?那可是有辱龙目。如果真是那样微臣绝对是连紫禁城都不敢入地。”高士奇伸手拈起一枚棋子放到了棋盘上又笑呵呵地对康熙说道。

“哼不入紫禁城?你还敢说?这一次要不是朕派人叫你来你恐怕还躲在老家逗儿子呢。今年可是朕登基地第五十个年头!难道不做官了就不能进宫来陪朕聊聊天儿了?”康熙故作不悦地说道。

“呵呵皇上请息怒。微臣这不是来了吗?一接到您的圣旨连盘缠都没带就往北京跑这不身上这件衣服还是进宫前到衡臣那里借的呢!”高士奇不在意地朝康熙笑道一边说还一边展示了一下身上地那件绸布长衫。

“你呀……”康熙失笑地摇了摇头再怎么说也是当过上书房大臣的人物居然连衣服也向别人借亏得他高士奇说得出口。

“皇上魏东亭他们还没到?”高士奇看康熙兴致不低自己心里也松快了不少又笑嘻嘻地问道。

“是啊。虎臣他们年纪大了又是一大家子哪能说动身就动身?再说了他们比你离京城还要远一些自然要晚些到了!”康熙答道。登基五十年了康熙其实并不想大操大办。谁叫他每一年登基的时候都要庆祝一番呢?这些事情不外乎就是祭祀天地祭太庙祭祖先受百官朝贺听点儿万寿无疆之类的贺词这种日子不是庆祝压根儿就是受罪。再者都过了四十九回他早就腻得不行了。这一回好不容易到了在位的第五十个年前。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再受那个罪了。干脆下旨召回了一些老臣子像魏东亭、穆子煦、武丹、高士奇、李光地等人想把大家聚到一起都聊聊天儿畅谈一番昔日的旧事好生乐呵乐呵。

“一大家子?难道那老家伙是想带着一家子到皇宫里面蹭饭吃?那皇上您可要小心了!”高士奇笑道。

“你呀当心嘴上留德!”康熙苦笑却也有些心慰。高士奇刚刚伴驾就入了上书房任行走大臣那时候的高士奇年轻心高气傲。哪怕是当着他这个皇上的面儿也敢装疯卖乖嬉笑怒骂挥洒自如。只是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这老家伙也就变得乖巧了许多到后来更几乎是一言不跟张廷玉都有的一拼。如今终于恢复了一点儿年轻时地狂态却也让人心喜。

“有皇上撑腰微臣又何必当什么心啊?再说了老魏也不是小气儿人。”高士奇嬉笑道。

“你啊……”康熙又微笑着摇了摇头继续下棋。

“皇上微臣刚刚进宫的时候好像看到了大阿哥!”下一盘儿围棋需要的时间不短趁着康熙高兴高士奇又挑起了话头。

“没错朕不仅叫回了胤褆还把胤礽也叫回来了!”康熙淡然地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