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种师道(2 / 2)

幕府风云 克里斯韦伯 4273 字 2019-09-08

“大哥换爱黄小兰全文阅读宣帅也是打过仗的,眼下我有大军十五万,辽人不过五万——”种师中说到这里,看到兄长的目光直视了过来,下意识的闭住了嘴。

“打过仗的?他童贯那也算是打仗?”在自己的兄弟面前,种师道终于露出了他对童贯的鄙视:“滥施封赏,坏我西军军纪,这也叫会打仗?天下事就是这等人坏的换爱黄小兰全文阅读”他两鬓的白发在风中飘荡着,仿佛一棵枯树。

“大哥,你就别说了换爱黄小兰全文阅读”种师中看看四下无人,赶忙苦劝道,虽说以他兄长的年纪和官位,倒也不怕人传到童贯那边去,可种家下面还有几十个子侄在军中效命呢,童贯可是能够找这些人麻烦的。

在兄弟的苦劝下,种师道终于闭上了嘴,目光中流露出哀伤之意。

“哎,希望这次可以多带几个儿郎们生还故里吧换爱黄小兰全文阅读”

应州。位于今天山西省北部,战国时赵地。秦属雁门郡,两汉因之。后魏为神武郡地。隋属朔州。唐为云州地。五代唐置应州。天成初,又为彰[***]。辽以后因之。由于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故名应州。对于古代的中原王朝来说,大同盆地是北方防御的核心;当他们实力强盛的时候,就会将边防线推到阴山一线,而大同盆地即云中地区就成了屯军所在,既可以屏障陕西、山西、华北,也可以越过阴山,进攻漠北的敌人;而当实力衰弱的时候,大同盆地就往往被游牧民族政权所占领,成为威胁华北、陕西、山西的进攻基地。而从大同盆地通往华北平原最重要的一条道路便是沿着桑干河谷南下,而应州便位于这条河谷之中,乃是扼守这条道路的重镇。

宣和四年的应州已经处于一种无政斧状态,从去年中旬开始,东来的金兵已经攻破了辽的西京,在这些彪悍勇猛的战士们来到之前,天祚帝已经将能够搜罗到的精兵尽数带走,应州的守臣也在一场突然的遭遇战中中箭身亡,他的继任者还没把知州的椅子坐热就被州中的一个豪强一刀杀了。在接下来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州城中的知州便如同走马灯般的换着,如此一来,城外的那些豪强们也自然没把州城里的那位知州老爷当回事,各自在自己的地盘上当土皇帝。然后应州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是眼下正在西京城里的女真皇帝完颜阿骨打,不过他此时的注意力还在夹山之中的辽国天祚帝身上,对于像应州这种依照协定要交还给北宋的州郡,金军只是将其当做劫掠和提供粮食奴隶的对象而已。

宣和四年五月二十五曰,应州安边镇。这座位于州城以东二十里的小镇其实是一个小城寨,逐渐发展成一个小市镇。金兵到后,不少逃难的百姓都聚集到了这里,反倒给这个小镇带来了一种畸形的繁荣。

“有人来了换爱黄小兰全文阅读”镇口瞭望哨上的独眼老刘大声叫喊起来。他的叫喊声立即引起了一阵搔动,几十个穿着破烂皮裘的汉子跑上土墙,张弓布矢,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也难得怪他们如此,被打散的溃兵、成群的马贼,哪天没来个三五遭。

“人呢?”姜大头一边摇摇晃晃的爬上墙,一边提着裤子,一副刚从女人肚皮上爬起来没有好声气的模样。独眼老刘见状,小心的朝东北方向指了指:“您看,就是那边,那几个骑马的,兴许是马贼换爱黄小兰全文阅读”

姜大头眯起眼睛朝独眼老刘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不远处山丘的脊线上果然出现了六七个骑马的汉子,背着弓矢,身上的铁甲反射出金属特有的冷光。

“马贼?不像呀,倒有几分像是溃兵,不过溃兵也没这么好的甲呀?”姜大头皱起了眉头,吃过几年兵粮的他比放哨的独眼老刘见识可广博多了,光是那副铁甲就值两三匹好马,还换不到。他挠了挠脑门,对手下喊道:“你们都看紧了,俺去把当家的叫来换爱黄小兰全文阅读”

等到姜大头将当值的将佐请来,那支队伍已经相距安边镇只有半里多路了,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支队伍的全貌:二十多个骑马的,二十多辆大车,另外还有大约一百个步行的,所有人都拿着兵器,有弓弩、长矛等——这在应州并不稀奇,而且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人有披甲,这在应州就很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