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手段与目的(2 / 2)

就以许柴佬为例,他虽然在朱瞻基面前自称小人,微臣,动不动就跪。

但是他能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外人,成为吕宋岛的首富。他的手底下有十二条两千石以上的大海船,四五千人听令,随时能抽出三千人的武装部队。

他能在南洋的几个国家,几个民族之间趁势而起,做到一方大豪,这样的人,在后世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上?

这样的人,真的就愚蠢吗?卑微吗?

所以,在大明没有完成布局之前,朱瞻基只敢把计划拆开布置给下属,让他们每个人都只知道自己掌握的那一部分。

如果有不能值得信任的人看到了完整的计划,知道了所有布置的前因后果,达到的目的。

他们就能了解到从政治到经济,从思想到文化的对异族的征服手段。这种全面了解后的触类旁通,以及思路的拓展,都会额外造就不必要的麻烦。

朱瞻基可不想培养出一个大明的敌人。

许柴佬最少在短期之内,是完全值得信任的。他也必须完全掌握所有手段的原因和目的,只有这样,他在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偏差。

比如开发金矿的目的不是为了剥削土人,而是要让他们成为大明的苦力。即使他们从大明的手里赚到了一些金子,但是为了美食,为了茶叶,为了铁锅,为了瓷器,他们又会把这些金子花到购买大明的商品上面。

真要是完全的剥削,他们一个个累的半死,也赚不到金子,就会产生不满,就会跟大明作对,也没钱来买大明的商品。

那大明的商品就缺少了一部分客户,更会因为战争耗费巨大的经费。

通过沟通和交流,大明还可以给这些心向大明的熟番一条看似光明的上升通道,让他们自发地接受大明的文化。

如果许柴佬不能理解这些,为了更多的金子剥削这些土人,造成的后果也不是朱瞻基愿意看到的。

毕竟如今的南洋就是大明的后花园,绝大多数人都心向大明,而不是想要跟大明作对。

现在的人,对国家的概念还非常模糊,他们只知道想要过好日子,就要跟大明走的近。

就以苏禄国为例,他们已经数次上书,想要归附大明。只是朱棣和那些文臣们嫌他们太远,更是负累,不愿意搭理他们。

朱瞻基也不想把他们纳入大明,只想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商品的倾销地。

当天晚上,许柴佬就在黄渊的卧室,听黄渊和孙林给他好好上了一堂政治课,经济课,思想课,文化课。

他完全没有想到,在一件看似简单的计划背后,隐藏了这么多的谋划和目的。

而且几件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最后却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

他也知道了,什么是读书人的力量,这比他手中的刀枪力量更加有力。

因为刀枪只能消灭,但是这种力量却能改变思想。

虽然他还没有完全接受这种新知识的冲击,但是他已经知道,今后的自己将会跟以前的自己完全不一样。

他也真正从一个草莽英雄,过渡到了一个庙堂之人。

难怪太孙要求他不能将这件事泄露给任何人知道,他怀疑自己的子侄们,根本达不到掌握这些能力的境界。

还是要多读书啊!

对这个年轻的太孙,他完全没有了一点看不起的心思,变的更加崇拜了起来!

第二日,舰队缓缓起航,向着南方行进。

金矿暂时还管不上,即使有其他人知道也没关系,就连许柴佬也不相信有谁敢跟他争夺这些金矿。

朱瞻基看到许柴佬如痴如醉地跟孙林和黄渊学习这些理论,跟他介绍每个计划实施的原因,条件,想要达到的结果,他也很为满意。

如此看来,暂时不用想着更换这里的领导人了。

他也不怕许柴佬泄露秘密,既然将这种核心战略手段都教给了他,自然也会派人监管着他。

一日夜之后,船队进入了后世的马尼拉海湾的海岬,这个时候当然没有马尼拉这个城市,只有灵牙渊,岷伦洛和苏洛等几个小镇。

岷伦洛就是大明街,只不过,汉人称之为大明街,当地的土人称之为岷伦洛。洛在当地的土语里面就是街市的意思,岷伦则是明人的音译。

快要到岸了,许柴佬也停下了学习,充当了朱瞻基的向导。

当巨舰停在了后世巴石河入海口处专门搭建的一个木制栈桥旁边,在码头上,已经跪满了当地的民众。

不过,朱瞻基对眼前的一切有些失望,他原本以为能够看到一个城市,但是这里除了一片码头区,整个大明街跟一个小镇一般大小。

不过因为这里是整个吕宋岛的贸易中心,所以码头区这里的小船倒是有不少,在高高的旗舰上,也能看到这里的人口不少。

“请殿下为此地赐名……”

朱瞻基没有什么起名的天赋,他摆了摆手说道:“大明街与国号相冲,连明州都改名叫宁波了,这里就叫吕宋府吧!”

“谢殿下正名!”

当朱瞻基踏上这里的土地,上万各种肤色的民众,口呼万岁,齐身跪拜了下去。

对于这种场景,朱瞻基已经习惯了。但是不习惯的是,这里面竟然还有不少人,竟然光着身子,跪拜下去,一个个黑不溜秋的屁股就翘了起来。

朱瞻基倒还好,知道这里的人穷,天气热,许多土人都不习惯穿衣服。

不要说现在,就是五百年后的二十世纪初期,这里的士兵们都还一个个光屁股,只用椰子壳挡住前面,还被拍照留了下来。

美国人从西班牙人手里夺取这里之后,强令所有人必须要穿衣服才改变了这一状态。

这倒也不是他们不喜欢穿衣服,实在是穷啊!

房子他们不喜欢盖,反正台风来了就吹倒了。

土地他们不喜欢种,反正每年随便撒点种子就饿不死了。

衣服只给女人穿,老婆不能给别人看,自己就无所谓了。

这就是大部分南洋土人的生活习惯。

要不然,华人怎么能以少数民族,成为当地的经济霸主,控制了他们的经济。

不管是吕宋,爪哇,暹罗,大马,那个国家的经济不是控制在勤劳的华人手里!

但是礼部的人就不依了,让士兵们将这一个个瘦小如候的土人赶出去。他们倒还无所谓,但是后面还有那些女眷啊!

朱瞻基看了看许柴佬有些尴尬的脸,笑着说道:“既然这些土人连衣服都没得穿,就把赏赐里面加上给每个来的土人三尺棉布,挡住不雅之物。”

众人轰然大笑了起来。

朱瞻基这个太孙到了这里,当然也要对这里的华裔表示一下。原本备下的是给每个华裔两斤盐,一斤糖,半斤茶。

现在加上给这几千土人每人三尺布,也没多少东西。

朱瞻基的命令通过传令太监的话传了下去,一个个又都跪拜了下去。

(五千字加更,写的头昏脑涨,懒得为一千字凑字数了。这章补欠的月票加更,还有几章打赏加更,我慢慢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