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位?凡哥,您又来逗我们玩了。”
“凡哥,都说冷门诗人了,我们哪里知道,您讲谁我们就听谁。”
众人哭笑不得。
那有啥办法。
他们又不是史官世家出身,更没有考古手段以及观星之术……哪里知道这世间这么多的秘辛。
对此,陈凡便说道:“行,那我就再说一位比之李商隐还更为冷门的一位诗人。”
打开快手,陈凡再一次开始直播。
此时。
一众直播间内一众粉丝纷纷进场。
陈凡说道:“这位诗人姓杜,至于名字……暂时我就不说,我就先将他称之为小杜吧。小杜呢,与李商隐处于同一个时代的诗人。比之李商隐,小杜混得稍微好一些。因为小杜出身名门,祖父曾经当过宰相,所以自小家学也很不错,他小的时候就展现出才华。并且,他还很喜欢兵法类的书籍。”
“小杜呢,23岁的时候进京考试。当时,是一位叫做崔郾的主持这一次考试。此时太学博士吴武陵骑着一头毛驴来看热闹。崔郾看到吴武陵也来了,一时非常高兴,连忙迎接。吴武陵就说,我老了,以后还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不过呢,最近我听说一位很有才学的贤士,所以想向你推荐一下。然后,他就说,前些时候听到很多人都在讨论一篇文章,我走进去一看,这篇文章叫做《阿房宫赋》。这篇文章写的是真得好,我念给你听。”
“一翻朗诵,崔郾也觉得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于是吴武陵就说,像这样的有才之士,你应该亲点他为状元。崔郾有一些犹豫,就说,状元被别人给预定走了。然后吴武陵就说,那怎么说也要第二名。崔郾又说,第二名也被别人给预订,不但第二名,甚至后面第三名,第四名……他全都被预订了。最后,没办法,吴武陵就说,最差最差,你应该点第五名。因为吴武陵影响很大,加之这篇文章确实写得很好,所以最后,崔郾就将写出《阿房宫赋》的人定为第五名。”
“而这一篇写出《阿房宫赋》的作者,就是小杜。”
小杜不是陈凡给他取的外号,前世真一大堆人叫他小杜。
此时。
陈凡将这个故事只是一讲出,一下子就吸引了众人的兴趣:“凡哥,阿房宫赋,这写的是什么?”
“阿房宫啊,据说是秦王所修建的一个宫殿。这篇文章,写的就是阿房宫的散文。”
“不知道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吴武陵想崔郾亲点小杜为状元,各位想想,这篇文章写得如何?”
“凡哥,您不要告诉我比起当年苏轼考试时写的文章还要牛逼吧。”
“不说牛逼,至少,应该不相上下。”
“我草……凡哥,我最为喜欢的就是苏仙啊,您这位小杜真这么有才学?”
“那我也学吴武陵一样,念一念这首《阿房宫赋》。”
说着,陈凡念了起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是的。
又是一篇前世录入教科书的经典散文。
不需要陈凡怎么解释。
大家只是一听,便已明白,这篇阿房宫赋的魅力。
甚至。
因为此前接受了《岳阳楼记》与《滕王阁序》之余,众人的审美评价也变得更为有品味。
要是一般的散文,当真还入不得他们的法眼。
但这一篇《阿房宫赋》,那就例外了。
不说其他。
光是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你便明白这篇散文的不凡。
光这一句,一下子就将整个的阿房宫给介绍了出来。
该文章气势之雄浑,当真不是一般的文章所能相比的。
而再到后面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你更是感慨阿房宫的气势。
“果然是状元之才。”
“嗯,如此水平,如果拿当时苏轼科考之时的水平来说,当真比不上这位小杜。”
“是的,只有后面苏仙被贬黄州之后,才能与之匹敌。”
众人一时叹为观止。
另一边。
有一些此前没有听课的粉丝,却是无比激动的问道:“兄弟们,这位小杜是谁,我怎么不认识啊?”
“没事,我们也不认识,他就是一个冷门诗人。”
“这还冷门诗人?”
“对对对,人家真是冷门诗人。”
“那个……好吧。”
众人憋住笑。
一瞬间,他们似乎一下子体会到了陈凡的恶趣味。
但不得不说。
这种凡尔赛式的装逼,当真是好不爽快。
陈凡微微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