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京城风波恶 第一百零六章 天牢中的对话(2 / 2)

夺明 梧桐疏影 6334 字 2019-09-09

方从哲没有回答,他低下头,盯着杨脚下的地面。

杨的双脚在方从哲视线中来回踱着步子,往左两步,必往右两步,就在那咫尺之间来回,他地声音却极其激越,一声高过一声。

“诚然,犯官和韩广,**星,叶向高大人等交情很好,但是,将方大人赶下台之后,犯官有何好处,难道就不用承担萨尔浒败北的责任了?大人你,最多负责战略冒进的罪责,犯官,终究逃脱不了指挥无方的结局啊!无论如何也免不了罪责!有大人在台上,凭着你我的交情,就算日后犯官躲不过当头一刀,大人你也会保全犯官的亲属,杨某已经活了这么多年了,又岂在乎当头一刀啊!若是很东林联手,难免会得罪大人,若是无法将大人赶下台,那时候,杨某的亲属能否保全也未可知啊!”

说到后来,杨几乎是声泪俱下。

是啊!像他这样的年龄,什么都经历过了,福也享受得差不多了,就算被问罪斩首,他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他担心地是他的亲族,他杨氏宗族的绵延,只要能够保住亲族,他便了无遗憾了。

作为老友,方从哲有些见不得杨这样,他脸上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

“京甫兄,莫要激动,请坐下来,慢慢说话!”

“哎!”

杨长叹一声,叹息声中,尽是苍凉和绝望,便如老牛临死前的长嘶一般,随后,他低着头,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床榻前坐下,背不再如先前那般挺得笔直,而是佝偻着,肩膀搭下,整个人就像老了好几岁一般。

“京甫兄,京甫兄!”

坐在床榻上的杨就像在神游天外一般,方从哲喊了两三声之后,他才应了一声。抬起头。

杨瞧着方从哲,惨然一笑。

“方大人,尽管放心,会审的时候,犯官决计不会将罪责推诿到方大人头上,一应罪责。犯官一力承当!”

“京甫兄,何处此言?”

方从哲皱起眉头,沉声说道。

“你我多年的交情,有些事情,说清楚便是了,何必耿耿于怀!京甫兄,你只管放心,只要我方某人在台上一日,便能保你平安。虽然,不能让京甫兄你无罪释放,但是。京甫兄这条性命,方某人是保定了,京甫兄的亲属,也必定不会受此牵连,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方某人一言九鼎,绝不食言!”

“中涵兄,此话当真?”

杨原本煞白地脸突然掠过一丝潮红。他的嘴唇微微抖动,双眼中荡漾着兴奋的神色,下颌花白的胡须如风中地杂草瑟瑟发抖。

“绝无虚言!”

方从哲斩钉截铁地说道。

事实上,在杨澜没有穿越而来的那个时空,方从哲还真是保住了杨的老命,虽然,他一直被关在天牢中。

后来,方从哲因为红丸一案被东林党赶下台之后,仍然利用他的影响力在力保杨。东林党那时初掌权柄,为了巩固权位,也和方从哲做了一些妥协,故而,杨在天牢中依然活得很好。

方从哲是在崇祯元年病逝,次年,杨在狱中被崇祯下旨处死,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便是上台执掌权柄地东林一党。

历史原本地轨迹是如此,但是。杨澜这个从后世来的蝴蝶扇动了翅膀之后。它还会按照固定地轨迹走下去么?

看望过杨之后,方从哲回到了内阁办公。处理公文。

一般说来,他会先处理从宫中传来的旨意,然后,在按照事情的紧急程度,处理政务,但是,说实话,万历帝一般很少下达旨意给方从哲,他老人家,这个甩手掌柜当得非常舒服。

但是,今天,方从哲非常意外地在书案上发现了来自宫中的旨意。

明朝中后期,内阁的权力非常强大,士大夫集团强盛的时候,那些内阁大学士们甚至敢于封还皇帝的诏书,不奉旨意。

面对文官集团地压迫,嘉靖皇帝用的是廷杖,但是,声名在他们心中远超生命的文官们,毫不畏惧,仍然前赴后继和皇帝顶牛,最后,嘉靖只好任用那些听从他意思做事地官员为内阁大臣,这便有了严嵩的上位,紧跟皇上步伐的严嵩便站在了士林的对立面,在士人书写的史书中,成为了奸臣,佞臣。

嘉靖的孙子万历在和文官的对抗中,同样处在了下风,不得不罢工以示抗议,他从祖父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于是,这便有了方从哲的上位。

方从哲和严嵩不同,他没有完全站在皇帝的一面,并且,他和朝堂各党派地领军人物关系都非常不错,然而,即便如此,在杨涟,左光斗等东林新生派人物眼中,他也是佞臣一个。

所以说,不管你为人处事多么圆润,在利益,权力至上的官场,你终究免不了要得罪某些人。

打开旨意,方从哲在诏书中瞧见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这样可好么?

方从哲陷入了沉思。

午时三刻。

翰林院食堂。

官员们办公是从上午到傍晚,其间,自然要用午膳,翰林院,六部等部门都在皇城内,官员们的府邸大部分在内城,也有的在外城,这个时代,又没有汽车之类的交通工具,中午这一顿,他们自然不可能回府去享用。

皇城内也没有什么酒肆饭馆之类的,要到这些地方用膳,则必须走出皇城,到城门外的酒肆一条街去,有些官员会选择这样做,因为,那酒肆一条街虽然是在内城,却紧挨皇城根,路途不算遥远。

然而,更多的官员却是留在了自己部门地食堂用膳。

杨澜便是这其中的一员,若是没有人邀请他,或是他没有邀请别人出外用膳的话,他都会在翰林院的食堂内用餐。

在翰林院,杨澜朋友不多,当他被东厂带走的时候,翰林院的主官们竟然都不晓得此事,等他出了黑狱,重新回到翰林院时,除了负责点卯的官员之外,其他人竟然不知道他缺席了两日。

在食堂用膳时,他总是坐在角落里。

方文几乎从来不到食堂用膳,他的随身书童会在午膳时给他用食盒送饭菜前来,冯铨偶尔会在食堂用膳,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几乎就不会跟杨澜坐在一起,最多,偶尔用眼神偷偷打个招呼。

所以,杨澜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单独坐一桌。

翰林院的俸禄不高,除了某些位置之外,有许多部门都像杨澜工作地藏书楼那样是清水衙门,只靠俸禄,官员们要在北京城活下去,非常困难,所以,除了那些家世清贵,不愁吃穿地家伙外,出身贫寒的翰林学士,庶吉士中午都会选择在食堂免费用餐。

不过,在诺大个翰林院中,出身贫寒地学士和庶吉士并没有几个,能够进入翰林院的进士基本上都出自官宦世家,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官员的儿子们自然就当官。

因此,在这间食堂用餐的,除了极少数官员外,大部分都是院中的小吏。

官员们和小吏用膳的时间是分开的,在杨澜等官员用膳的时候,食堂内只有寥寥几人,显得非常的冷清。

然而,今天明显是例外。

当杨澜落座的时候,有十来个几乎从来不在食堂用膳的翰林庶吉士出现在食堂内,他们人手一份膳食,端到了杨澜坐的那个圆桌旁,挨着他坐了下来,坐下之后,他们并没有用膳,而是一个个睁大眼睛,狠狠地瞪着杨澜。

杨澜认识这些人,大部分是上一期的翰林庶吉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全部都是江南人士。

(强烈向各位书友推荐一本新上架的历史书,六军同志写的架空历史书,宋行,在本书的书页上有直通车,这本宋行对于战争场面写得非常好,六军同志对宋史也颇有些研究,大家看了,保管不会后悔,若是不满意,请痛打六军同志!

宋行,书号1239264!)<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