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第一次分歧(2 / 2)

宁复忽然凑近了好奇的再次问道。

“你就这么想知道我心中的想法?”

章惇没有回答,而是看着宁复反问道。

“当然了,您在官场上沉浮这么多年,肯定对这件事有更深刻的看法,身为后辈,我当然想向您学一学!”

宁复立刻坐直身子,十分认真的回答。

“你小子真是滑头,嘴里就没有一句实话!”

章惇嗤笑一声,说话时也连连摇头。

“您老不会是和那些人一样,也希望官家放过何路等人一马吧?”

宁复再次试探着问道。

“何路他们当然该死,别的不说,光是直接死在他们手中的人,就有好几百,其中还有不少禁军中的将士,可以说他们的罪行几乎与造反无异,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应该死定了!”

章惇说到这里时,脸上也露出愤慨的神色。

不过很快章惇却又沉默了片刻,随即这才接着道:“但不杀士大夫是朝中的惯例,若是从何路他们身上破了例,恐怕官员们会人人自危,朝堂上的风气也将为之一变啊!”

“嘁,他们只要不犯法,有什么可自危的?”

宁复却是冷笑一声反驳道。

“不犯法也不能保证不遇小人,万一被人诬陷,只要人活着还翻案的一天,可要是人死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章惇再次为官员辩解道。

“章公,您说的这些都只是特殊案例,而且据我所知,太祖与太宗皇帝在位时,可没有这条规矩,反而他们都杀过不少的读书人!”

宁复再次反驳道。

许多人都说不杀士大夫是宋太祖留下的祖训,甚至还刻在誓碑上留给后人,但其实这种说法根本没什么实据。

而且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二人可没人杀人,光是有名有姓的读书人,就有好几十个,甚至赵匡胤还亲手杀过读书人。

直到宋真宗之后,大宋才开始有了不杀士大夫的传统,特别是仁宗,据说一辈子都没有杀过一个读书人,连包拯把吐沫喷到他脸上,他都能够唾面自干,绝对是个好脾气。

也正是从仁宗之后,朝廷才有了不杀士大夫的惯例,算是皇帝与大臣之间不成文的规定。

这条惯例最大的受益者显然是官员,因为无论他们犯下多大的罪行,都不会担心自己的性命,顶多就是流放,甚至连充军都很少见。

“太祖和太宗皇帝时期,大宋初立,不杀人不能立威,所以也是情有可原,但后来国家稳定下来,皇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为了表示对士大夫的优待,自然也就有了这条规矩。”

章惇却是面不改色的再次道。

“那以章公您的意思,是不愿意打破这条惯例了?”

宁复皱起眉头向章惇问道。

这是他们两人认识以来,少有意见不合的情况,这让宁复也感觉有些不舒服。

“于公来说,何路等人的确是罪大恶极,但若因他一人而坏了朝廷的规矩,实在有点得不偿失,但于私来说,我其实也和你一样,恨不得将他杀之而后快!”

章惇叹了口气再次道。

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想法自然也就不一样,以章惇的身份,他必须要顾忌更多人的想法,所以有时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良心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