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都察院(2 / 2)

章惇也明白宁复的心思,只是他年纪大了,在政务上也一心求稳,可是现在宁复态度坚决,他最终也只能同意。

看到章惇同意,宁复也立刻召来柳正等人,然后一同商议了一下对御史台一系的改革方案,对于宁复的决定,柳正是无条件支持的,吕嘉问更不用说了,因此最后几人也十分顺利的商讨出一个大概的方案。

半个月后,宁复正式下旨,将御史台更名为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等。

大周设有二十四路,于是又设二十四路监察御史,每一路监察御史人数不等。

其实宁复就是把明清时期的都察院照搬了过来,都察院的前身就是御史台,只不过都察院的权力更大,对官员的监督力度也更强。

要知道在明清时期,中原王朝的皇权达到顶峰,甚至废除了宰相制,从而使得皇权再无人可制。

特别是在清朝时,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大,大臣成了皇帝的家奴,彻底的失去了与皇帝争斗的底气,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都察院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章惇他们当然知道都察院一出,相当于在所有官员的脖子上,都套上了一件沉重的枷锁。

可是他们也没有办法,宁复对这件事表现的十分强硬,显然是铁了心要限制文官集团手中的权力。

另外在都察院成立的同时,武学也被更名为武学院,直接隶属于皇帝直管,而且历代武学正,也都由皇帝兼任,另外武学设有两个副学正,负责武学院的具体事宜。

现在的武学院规模已经扩大了不少,每年毕业的学生已经足够供应军中之用,比如新军和西北禁军,军中的将领几乎都是武学毕业的。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宁复在武学院成立的同时,也直接宣布,以后军中的将领,全都要由武学院毕业的学生担任。

当然如果有军中的将士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也可以得到提拔,只不过在提拔之前,同样需要进入武学院学习一段时间。

上面这些措施使得军中将官尽出自皇帝门下,不但极大的增强了将官们对皇帝的忠心,同时也让他们拧成一股,从而有本钱抗衡文官集团的打压。

毕竟朝代虽然换了,但社会的风气一时半会还无法改变,哪怕宁复以军队起家,事后也大幅度提高军队的待遇和地位,但一时还无法扭转社会上对军人的鄙夷。

另外朝堂上对武将的打压和防备也同样存在,哪怕宁复这个皇帝在背后给军队站台,但暂时还是无法改变武将们的地位,所以只能一点点来。

武学院成立后,接下来就是对军队的改革,这件事关系重大,宁复也十分的慎重,因此也多次与章惇等人商议。

不过还没等宁复对军队朝廷改革,都察院成立引发的动荡也终于发生了,朝中不少官员纷纷上书,认为都察院的监察,是对官员的不信任,并且容易引发官场上的争斗,因此许多人严辞要求,解散都察院,保持原来御史台的原状。

这些官员显然是串通好了,反对的奏本一波接着一波,这也是宁复登基之后,第一次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反对。

不过宁复对此早有经验,当初赵煦在世时,可没见面对同样的情况,而赵煦表现的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强硬。

宁复在这一点上,丝毫不比赵煦差,因此他将所有反对的奏本都打了回去,并且直接宣布对各路御史的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