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行令(2 / 2)

她这一番话说得委婉之至。本来令官就是吃力不大讨好地活。也没什么人跟她抢。但她这样一说。大家都觉得自己给了她面子。她欠自己地人情。

易浅娴本刚刚置好真珠尚的位子,正要说些什么,忽听到苏沉这样一番话,不禁愣了愣,道:“苏沉妹妹怎么想做令官?还是一同跟我们行令吧,做令官无趣得紧呢。”

那真珠尚也眼中阴腔阳调地道,“怕是自己行不出来令,被人笑话吧。何家姑娘,你不用担心,在座的大家都不会太为难你地,都知道你落过水,脑子不太灵巧了。”

苏沉笑着看了看她,没有答话,只是半低头半看着在座之人的脸色。果然大家都一脸地不以为然懒得理会的样子。

从来行令中只要反应急速,所行之令对仗工整便很容易让人高看一眼,若是所行之令有才气,便更是容易在小范围的圈子之内流传开来。

女子此时重才名。就是才学不很好的女子也会争着抢着行令。原因无他,谁有会知道万一什么时候自己佳句偶得了,也可以让人推崇一番。就算没做得太好,只要能过得去也没什么,大家都只会注意做不出的或是做得好的。

然而令官却不同,令官作用便是提出对行令的要求,掌握和把持行令中的秩序和顺序,有权利决定谁要受罚,谁可以得赏。遇到悬而未决,不知道是该判通过还是该判罚酒的行令人的时候,这便很尴尬了。如果判通过,大家可能会说你令官不严,如果判罚酒,被罚之人又可能说你为难她。这种得罪人的事,向来是很少人愿意去做的。所以,常常都需要抽签来决定令官为谁。

在常人眼中来看,有哪个正常人会抢着去做令官呢?做令官还要判词,也就是对众人所作的词令做点评。在常人看来,点评可是比做词难多了!所以对于真珠尚的责难和挑刺,大家都视如不见。这人又不是不知道她性情,就是这样样子,何子远的女儿啊,怎么可能不善诗词。怕是刚来,不想抢了她们风头吧,低调的慢慢的融进来,倒也不会让人反感。

其实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表现。当自己不认得的或是不熟的人做了让人觉得是吃亏或对自己好但是对她无利或是有损的事情的时候,大家都会在心里产生一种奇异的认同感,觉得自己欠了她什么,虽然不明显,但是其实是很有些暗示的感觉的,这会让人觉得这个性子真好。

苏沉抢着做令官,其实就有这层考量在里面。她以前学过一点点心理学,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选择是最好的。自己虽然恶补了诗词文学,但与这些从小就在里面浸淫了十几年的女子比起来,还是很有差距的。又不能抄袭,自己记得的诗词大都都是无比出名的,如果不小心传了出去,让宋徽宗知道了,立刻就会被拆穿身份。

但是如果只是评词却很容易上手了。自己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评价,以前的政治历史又不是摆上的,分析问题可以从无数的角度,前提啊条件啊背景啊作感情啊身份地位啊引用出处啊个人喜好啊,什么都可以乱说一通,吹水而已嘛。自己学导游的,又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吹水。

==

那个酒令很麻烦,我在东凑西拼。如果原创不了,我就只能半原创半抄袭了……寒。最近更新很不稳定,那个,我只能尽量不断更。

大概晚点还会有一更吧~~挠头。(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dianm,章节更多,支持作,支持正版阅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