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义结金兰(1 / 2)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孙策见到周瑜谩骂董卓后继续接着说道

“没错!该死的董贼,都还未曾与盟军交战,就急着烧毁帝都,残害洛阳百姓,从洛阳到长安的路上可是遍地都是洛阳百姓的尸体,人数难以估计。”

周瑜知道后更是火冒三丈,忿恨说道

“这董贼简直是天理难容!”

孙策接着爆出自己所知董卓的恶行

“何止是天理难容,据说在迁都前,董卓派部队到阳城,正好百姓在祭祀土地神的场所集会。

董卓的部队当场把男人全部斩杀,用他们的车子,装载俘虏的妇女,把人头系在车辕上,

唱着叫着回到洛阳,宣称攻击叛军大获全胜,董卓把人头烧掉,把妇女分给士兵做奴婢或妾!”

“难道董贼都不怕天打雷劈!”

“如今董贼拥有的财物、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可谓是富可敌国,我们还收到消息,董贼想要在长安那里筑城,好安置他收刮来了财物。”

“董贼即便是来到洛阳没了外敌,恐怕他早已树立不少的内敌,我料定他不出两年一定会横死街头。”

“恐怕没这么容易,要对付董卓之前,要先对付吕布,我们收到消息吕布还有两个师弟,

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若是遇上他们合力出手,恐怕家父难以对付。”

“坦白说,就三个墨君而已,有什么好怕了,大部了备一千弓手,突如其来点燃火箭招呼他们,

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我就不信他们能毫发无伤。”

“这或许是个好方法,不过用这方法对付吕布,即便成功也会被天下人耻笑,

更何况吕布的两位师弟,也没犯什么滔天大罪之事,用不着赶尽杀绝。”

“我也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毕竟以我目前的能力,要诛杀董贼,为我族人报仇,简直是痴人说梦话!”

“你也不用妄自菲薄,说实在我见多识广,你是我见过最有权谋的人,许多难题在你手上都能迎刃而解,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孙兄过奖了,如今我周瑜虽贵为一族之长,有着少量的财富和兵丁,不过连一方豪强都称不上,我只想守护舒城里的家人而已!”

“难道你将来不想当一方之诸侯,毕竟以你的本事,是办的到了!”

“可惜一方之诸侯并非我心中的大志。”

“那你心中的大志是什么?”

“天下太平,百姓安康!”

“不是在说笑吧,这简直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周瑜笑道

“我的确是在说笑,不过我的大志,随着环境一直在变动,唯一的根本就是让自己和家人能过上好日子,

从我九岁开始经营铁匠铺,那时我就是希望能赚多一些钱,只要钱够多,不仅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同时也能帮助人脱离贫穷和饥饿,直到去年时,我被告知成了我们周氏宗族族长之为后,

舒县有三成的产业归我所有后,我就以庇护舒城内外的百姓为优先,至于将来会不会再改变,我就无法保证!”

“将来的事的确很难说,不过我是追随家父的脚步,成为一方之诸侯,到时我还想请你为我指点迷津。”

“我若是帮得上忙的,一定会倾囊相助!”

孙策大笑后向周瑜说

“能认识你,是我孙某三生有幸,不如我们结拜,成为异姓兄弟,你看如何?”

“这我求之不得,孙兄的义烈之名,让我十分佩服!”

“择日不如撞日,我们这就结拜为异姓兄弟,我比你年长一个月,就当你的兄长,你看这样如何!”

“正合我意,从今日起你就是我周瑜的兄长,兄长请受我周瑜一拜。”周瑜起身来到孙策面前行大礼,周瑜被孙策扶起身后,孙策向周瑜说

“从今日起,我们就是兄弟,以后若是你若是需要我这位兄长帮忙,不要客气尽管开口!”

“若是兄长用得上我周瑜的话,也要尽管开口,我一定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周瑜答应和孙策结拜主要是孙策有着行侠仗义之心,即便将来世道再艰苦,

孙策也不会沦为贼寇,他也知道孙策很有本事,将来承接孙坚的衣钵,一定是大有可为,

不是能做到州牧,就是能做到刺史,也一定会被朝廷加封将军的头衔,所以当孙策提出要和他结拜时,周瑜才会一口答应孙策,认孙策为兄长。

时间来到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三月初五日,献帝的车驾到达长安城,先被安置在京兆尹的府上,等到宫殿整修完毕,才搬入宫中。

此时董卓还留在洛阳坐镇,而长安朝堂上的大小事务都交由司徒王允负责。

王允在外补救缺失,在内为王室筹划,很有大臣的风度,从天子到文武百官,都倚靠王允。

王允对董卓曲意逢迎,让董卓一直信任王允,其实王允早就对董卓起的杀心,正在想法子除去董卓。

董卓从并、凉二州调来到数万的铁骑往洛阳的方向移动,以对抗关东联军,并令其部将东郡太守胡轸为大都护,

领骑督吕布及众多步骑校督,还有部将华雄、徐荣、段煨和樊稠各自领兵往司隶边界方向移动,以对抗关东联军。

董卓还滥用权力,征招二十五万民夫,在长安城以西两百五十里处筑城,这是一座属于他自己的城池,不过却是动用公家的资源。

而被征招筑城的民夫有许多都是刚从洛阳来的百姓,在他们刚到长安时,就被通知要去筑城。

有些百姓收到要去筑城消息时,终于忍受不了,因为他们能从洛阳步行来到长安,

为了生存或多或少都会吃到人肉,否则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渡过漫长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