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1 / 2)

 第122章

二房和三房两家给崔氏的奉养,是按村里一贯规矩来的。

一般都是给粮食,手头宽裕点儿的再给些钱,供老人日常花销。

当初卢明海和卢明山商量了下,两家每年给崔氏一石米和一两银子,过年的时候再给做一身衣裳。

一石粮食是一百二十斤,一共两百多斤粮食加二两银子,足够崔氏在乡下这种地方过得很滋润了。

不过因为崔氏和大房住在一起,大房又没个营生,只靠卢明川一个人在外面卖苦力赚钱,卢广仁倒是也去,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崔氏还要把自己的粮食贴进去才够一家人吃,还只能干稀搀着吃才够。

卢桂丽回娘家后,本就花了崔氏不少钱,又在家里白吃白喝,胡氏早就不愿意了。

如今崔氏拿粮食去贴卢桂丽,她不闹腾才怪。

“那点儿粮食够?”

当初提要奉养是年中,所以二房和三房两家也就给了半年的钱粮,也就是说只有一百多斤粮食,这些粮食崔氏一个老婆子吃上半年是没有问题,可别忘了杜家那边可是三口人。

“所以你奶昨天去你三婶家,提出想预支明年的钱粮。”

好吧,这下卢娇月总算知道为啥她娘会突然跟她提这事了,管三房要钱粮,二房自然也跑不了。

至于崔氏为什么没来二房,卢娇月猜大抵也是不好意思,她奶虽有些糊涂还有些偏心,到底其实并没有什么坏心肠。

不过是子女多了,五个指头还有长短,做父母的总是疼爱那个比较弱的。

她小姑当初在家的时候,她奶偏着她小姑,她小姑嫁了,她奶就偏着大伯。

大概是觉得大伯家以后给她养老,也是因为三个儿子中,也就她大伯是个没啥本事的。

“那三婶给了没?”

梅氏摇了摇头,“你三婶来跟我商量,问我咋办。”

能咋办?

不给,看崔氏可怜,当娘的可怜兮兮上门要粮食,当儿子能说出不给的话?

真不给,村里人的唾沫都能淹死人。

可给的话,怎么都让人觉得心里头不舒服。

合则还要帮着养杜家人?

梅氏直犯愁。

别看卢明海和崔氏母子俩有隔阂,到底卢老汉已经没了,如今就丢下崔氏一个人孤苦伶仃,卢明海还是心软的。

包括卢明山也是,要不当初商量给奉养的时候,明明两家一家给几十斤粮食也就够,两人却直接凑了整数给一石,还另外给了银子。

甚至明知道崔氏肯定会拿去贴大房家,既然她愿意这么干,大家也就当做不知道。

说再难听点儿,她还能活多少年,就当是做儿子的一份孝心。

都已是为人父母了,能理解当父母的心情,当父母的都想儿女们个个都好,难免会‘劫富济贫’或者偏帮,偏偏小的们又各自成家了,矛盾也由此而生。

可,能理解,并不代表能接受,这也是为何二房和三房为何会和老两口渐行渐远的原因所在。

“不过就是百十斤粮食,娘你就给吧。

咱家现在又不缺这点儿,我爹天天在外面忙活为家里挣钱,何必让他心里不好想,成日里就惦着这点儿事。

至于我奶是拿去作甚,跟咱们无关,咱们不去想就成了。”

还有一句话卢娇月没说,那就是胡氏能让崔氏拿粮食去贴女儿?

大房那边自己都吃了上顿没下顿,恐怕那边又得闹腾。

“成,你说的对,反正咱家就只给这点儿,多了也没有,她愿意怎么糟践那是她的事。”

梅氏长出一口气说道,经过女儿这一番点拨,她也算是想通了。

其实认真说来,除了一开始杜家在卢娇月身上打过主意外,二房和杜家那边还真没什么矛盾。

不过梅氏素来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人,才会不待见那杜家人,再加上出了卢娇杏那事,梅氏向着三房,自然更是厌恶。

“对了,进子啥时候回来,能赶上小不点儿过周岁吗?”

梅氏问道。

小不点儿是点点的小名,也是二房两口子对外孙女的爱称。

卢娇月不确定道:“应该能吧。”

周进走的时候说过,会赶在点点满周岁的时候回来,可在外面的事,又怎么说得准。

周进走的时候,点点才不到八个月,眼见都快一岁了。

他走了四个月。

思念如潮涌般扑来,将卢娇月淹没。

你咋还不回来?

就如同卢娇月所猜测,大房确实因为崔氏补贴卢桂丽的事,闹腾了几次。

不过崔氏有些许多老人的通病,即不想得罪儿子儿媳妇,又想帮着小女儿。

也因此她并没有大张旗鼓摆明了就是要拿粮食去贴卢桂丽,而是愁眉苦脸向大房两口子一通诉说小女儿的艰难,不管他们答应还是不答应,瞅着两人不在了,就偷偷拿些粮食给卢桂丽送去。

这事儿也就小胡氏亲眼看见过,不过小胡氏现在变了许多,寻常的时候沉默得厉害,每日只管着自己和小妞妞的吃喝拉撒,旁的事儿一概不过问。

也因此她明明看见了,却并没有和胡氏长舌。

胡氏是自己发现的,她早就防着这一出,于是就在粮食缸里做了记号。

所以崔氏一动粮食,她就发现了。

婆媳两人爆发一场争吵,主要是胡氏吵,崔氏只是坐在那里抹眼泪。

待胡氏发泄完,崔氏就又开始哭小女儿可怜。

哭完吵完,日子照样过,扭头趁胡氏不注意,崔氏依旧偷偷往小女儿那边送粮食。

她也不敢多送,每次就送一小袋子,几斤的样子,也就够杜家人吃上三五天,维持一个饿不死的地步。

只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胡氏的段数显然是崔氏对付不了的,崔氏每次去送粮,回来都会被胡氏发现。

然后继续吵,另一个还是继续哭。

这事儿卢明川是不搀和的,在他来看胡氏有些小题大做,不过就送了几斤粮食,至于这么吵他娘?

为此,他还骂了胡氏两顿。

胡氏心里那个气啊,所以说男人就是粗心,想问题也简单。

看着每次几斤少,但架不住日积月累啊,家里本就不宽裕,估计去年吃糠咽菜的日子,男人又忘记了吧。

而且她也洞悉了崔氏的心思,越发觉得不能惯着她。

也因此当崔氏又一次偷偷往杜家送粮食,胡氏彻底爆发了,不依不饶硬是要崔氏答应以后再不干这事。

崔氏是个温和性子,但并不代表她没有主见,眼见大儿媳妇寸步不让,她也硬气了起来。

说这些粮食是自己两个儿子奉养自己的,说起来是大房给自己养老,可她一颗粮食没吃大房的不说,还日日补贴家里。

她自己的粮食自己有权利做主,凭啥胡氏要在这里指手画脚。

这些话将胡氏堵得一口气儿接不上,回去心口疼了好几天,才稍微好了些。

不过她也是个强势的,当初崔氏的粮食是直接放在灶房里敞开吃的,并不是崔氏自己收着,她直接拿了一把大锁,去将灶房里放粮食的柜子锁上了,这钥匙就只有她一个人有,也就是说除了她谁也打不开,崔氏自然不能再偷拿粮食。

崔氏被气得不轻,站在院子里骂了胡氏好几场,可惜胡氏并不接她茬,就当她是放屁。

所以说崔氏段数不如胡氏高,也是被儿媳妇摸清了不是个太胡搅蛮缠的性子,若是换成陈婆子那样的婆婆,估计早去村里骂大街去了,胡氏最后还是要服软的。

不过崔氏也并不是没有办法的,在屋里想了一日,扭头就去找三儿子预支明年的钱粮了。

这次她打定主意,以后粮食就锁在自己柜子里,想吃就吃,想拿就拿,免得受大儿媳妇的钳制。

梅氏把卢娇月点拨她的话,跟乔氏说了一遍。

乔氏想想也是,卢明山虽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例如人懒,喜欢灌马尿,马尿喝多了就不是他了,恨不得跳到房顶上去。

但他不爱干活,可在外面捞钱的本事个顶个儿,若是没有二房一家子和周进在一旁衬着,卢明山在大溪村里赚钱的本事是数一数二的。

他虽爱喝酒,但喝多了就是话多,却从来不像村里有些汉子那样,喝醉了就拿媳妇撒气。

且他赚钱都从来不乱糟践,都是拿回来让乔氏攒着,所以跟村里这么多妇人们比,乔氏的日子算得上是过得很滋润的。

男人待自己好,女人就容易心软。

想想男人就这么一个亲娘,又不是太过分的要求,索性就由着他吧。

免得因为这事两口子起了隔阂,因小失大。

所以第二天卢明山就去大房家,和崔氏说给她钱粮的事,不光只有三房给,二房也给。

崔氏坐在那里哭了好一会儿,抹着眼泪直道以前都是她和老头子糊涂了。

事实证明,曾经在她嘴里都是白眼狼的两个儿子,还有两个总是挑唆儿子和家里不合的两个媳妇,都比她总是护着的儿子媳妇强。

可哭归哭,后悔归后悔,可这并不妨碍其他别的事情。

就好比崔氏现在虽然感叹两个儿子好,这并不妨碍她哭完以后,拿着两个儿子给的粮食去补贴女儿。

即使这种行为会让两个儿子感到很厌恶。

且让她现在来选跟谁过,她还是会选择卢明川。

一是卢明川是大儿子,老人都有大儿养老惯有的心思,二来也是崔氏不放心大儿子一家,都这样了,没她看着怎么成。

再说了她现在也明白自己还能帮着些大儿子,如果真跟二房或者三房了,少了一家的奉养,大儿子一家日子不是过得更苦。

在崔氏心里,她并不是只顾女儿不顾儿子的人。

只可惜现实会让她失望了,因为世事无两全,哪能鱼和熊掌都可兼得,可以预料接下来她的日子不会过得太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