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二六零 奸佞(2 / 2)

崇祯七年 竹下梨 4794 字 2019-09-15

由于他们的存在,宣大防线对于后金来说就是透明的。

皇太极的战争机器所需的全部的火药、八成的粮食和超过六成的铜铁,都来自这些人手中。

对双方而言,这是一笔双赢的买卖正是通过晋商,后金才可能把劫掠来的财物、古董和金银购变成粮食,来养活被掳掠来的几百万人口。辽东的米价最终降到了一两四石,人口增加了数倍,粮价却压到了最峰时的几百分之一。而交易另一方的汉奸集团,仅在在崇祯十五年就窖藏了上千万的银两。

这个汉奸集团的核心和头目,就是范永斗。

谓之国贼汉奸有三:其一,战略物资资敌,在这个时代,粮食就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甚至兵器铜铁火药都要次之。在那个冷酷的小冰河期,若是没有这些汉奸不断地转运粮食进去,所谓精锐的八旗铁骑早就都饿成死狗了。其二,收集军事情报及直接收买军官通敌资敌,古今中外但凡是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直接通敌了,定然是以卖国奸贼论之。其三,销赃,这都不必说了。

当然,这些汉奸不可以和晋商做一同论,更不能和三晋大地上的所有百姓做一同论。

晋商中有汉奸,但也有爱国的,他们并不能代表所有晋商。他们,更不能代表所有山西人。

实际上,建奴几次从宣大破口入关,肆虐关内,杀戮无数,基本上就是在山西境内,太原府以北的区域活动,受罪最深的,就是山西的百姓。

大同等边镇都在山西,几百年下来,多少山西人死于国战?为国捐躯?这是无法抹去的。

而范永斗煊赫之后,便回了介休老家,经过了一番商谈之后,他们这一支,顺利的从张家口范氏,变成了介休范氏。也就是说,他们重新回到了宗族之中,可以把祖宗的名字重新写在传承了几百年的家谱上了。

这在宗族观念极重,门第观念更重的这个时代,代表着张家口范氏这一支,可以以介休范氏的出身为出身。

介休范氏可是名门之后,于是张家口范氏的出身,一下子变得高贵起来。

而范永斗,也理所当然的成了合流之后的范氏家主。当然,对于介休范氏那一支的家主来说,当然是很痛苦难受甚至是屈辱的,他们这些嫡传天然对旁支有一种歧视和不屑在里面,但是现在,却被迫让出了自己位置。

不过形势比人强,他之所以同意,主要原因就是介休范氏已经没落,许多家产已经典当,家族衰败以及,甚至难以为继。而且介休范氏也从中得到了大量的好处。合流之后就是一家人了,范永斗也不吝啬,先买下了介休一百顷地,然后拿出来作为族中的族产。又搬了族学,高价从府城中请了先生来教学,供族中所有适龄的孩子读书。然后又重新修葺了已经破败的祖宅,更是买下了周围的地皮,大肆扩建,供给族中所有人居住。

更有一些读书人,范永斗不但资助他们,更是拿出自己的关系来为他们疏通门路,帮助其走上仕途。

这位名叫范栋材的县尊老爷,便是其中一位,而他,也是前任家主的三子。

这位中了秀才,显然肚子里是有些墨水的,但是也不甚多,于是考了好几次,都没中举。到了最后,还是范永斗亲自写了名帖着人去太原府帮他运作,让他成了选贡生。

选贡生,有点儿像是后世的特招生,但也有不同。就像是这个年代的秀才远比后世的大学生稀少的多,值钱得多一样,选贡生的稀少程度和地位,也远远不是特招生能比的。

在科举的体系中,第一关自然是考秀才,这就类似于入学考试。考生先后参加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录后再应由朝廷派往各省的学道(或称学政、学台)所主持的院试。院试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初入学的称附学生员,逐步升为增广生员和廪膳生员,统称为秀才。凡取得秀才资格的就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纳田粮。

不过秀才也分三等,只有一等者可获得官家每月发给的粮食和补贴。

秀才每年由学政考试一次,叫做“岁考“,其作用是督促学习。在大比之年的前一年,由学政主持举行“科考“。府、州、县学的生员经过科考成绩列为头等、二等和三等的前三名的,准予参加次年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可于第二年进京参加中央举行的考试。举人名额,各省不等,大省有百余名,中小省七、八十名或四、五十名,向有定数,不能任意增减,大抵按照一省人口、物产、财赋等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