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石情暖人间(1 / 2)

石头村传 洪十月 0 字 2022-05-14

 提到善举善念,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新兴县云峰慈善基金会。

1983年,石云峰先生创办了天王鸡场。1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石氏集团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回报社会,造福社会,始终把关心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己任。

1993年6月,石氏集团董事长石云峰和石氏集团共同捐资100万元成立了“石云峰基金”,以奖励为当地“三个文明”建设作出特殊贡献的团员、青少年、优秀教师和扶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学生读书,促进新兴县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宗旨。

为了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资助,2003年9月30日在原基础上共注册300万元成立了“新兴县云峰慈善基金会”。期间,云峰慈善基金捐助用于新农村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扶贫助学、拥军、“生态、绿化、文化体育等”、敬老助残、雪灾、地震、重大疾病救助的资金共达4834万元。

基金会在过去的18年里,每年都与团新兴县委共同举办云峰慈善基金颁发大会,至今共奖励和扶助学子3200多人次,发放金额达790多万元,“石情暖人间”,善举使2100多个家庭直接受惠,大力推动了新兴县人才工程的实施,体现出丁宁女士、石氏集团对新兴县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极大关心和支持,体现出石氏集团“造福员工、造福社会、共同富裕、齐创美满生活”的精神。

云峰慈善基金会的目的不仅仅是筹集捐款,兴办善事,更重要的意义是在精神层面上,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体。今后,基金会将继续秉承基金宗旨和基金章程的要求,认真做好基金各项工作,使基金在构建和谐新兴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让石情精神永发光芒。

1983年,石云峰先生回乡创办了石氏集团,由此开启一段“精诚合作,齐创美满生活”的传奇旅程;18年前,石云峰先生遗孀丁宁女士与石氏集团共同捐资成立了“新兴县云峰慈善基金会”的前身“石云峰基金”,由此石氏集团“造福员工、回报社会”的企业宗旨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无数个家庭和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帮助。

在石氏集团创业30周年,以及新兴县云峰慈善基金会成立18周年这一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记者采访了石氏集团董事、新兴县云峰慈善基金会理事长石万利先生。

记者:石理事长,您好!云峰慈善基金会成立10周年了,能谈谈您的感受吗?

石万利:您好!石氏集团创业30年了,石氏集团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致富不忘回报社会,云峰慈善基金会是石氏集团回报社会的其中一个载体,18年来基金会在提高县乡教育水平、减少贫困、支持新农村及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为许多急需帮助的家庭和个人提供了资助。很高兴我们能够为社会、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

记者:过去18年,云峰慈善基金会主要从事哪些方面的慈善活动?

石万利:云峰慈善基金会成立的初衷,是帮助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继续完成学业,后来随着石氏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基金会也有了更大的能力从事慈善活动,资助范围也从捐资助学扩大到扶贫济困、修路搭桥、公共卫生以及县乡文娱设施,以及奖励科技发明、见义勇为等方面。今后,云峰慈善基金会将根据自身能力,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继续造福社会。

记者:云峰慈善基金会基于怎样的理念来从事这些慈善活动?

石万利:石氏集团创业30年,早已跳出新兴,走向全国。云峰慈善基金会的慈善活动一直坚持辐射到每一个有石氏企业的地方,让石氏集团与基金会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开展这些慈善活动的过程当中,石氏集团与当地社会各界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石氏文化在社会各界获得了普遍认可,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石氏集团的发展壮大;此外,石氏集团与云峰慈善基金会对国家号召的慈善活动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从来不遗余力;最后,石氏集团一直希望通过基金会的慈善活动,带动集团广大干部员工投身慈善活动,乐于为他人提供帮助,培养干部员工的慈善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共同构建幸福、和谐的生活。

记者:今后,基金会主要致力于哪方面的工作,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

石云峰:首先,基金会将持续开展慈善活动,逐步扩充基金会的资金与资助能力,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资助范围;其次,基金会将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与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与慈善活动的成果;再次,加强慈善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慈善基金会的资助活动,号召和带动更多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让更多想参与慈善事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家庭和个人得到帮助!

记者:您对公益慈善事业具有怎样的期望?

石云峰: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我希望通过许多像石氏集团及云峰慈善基金会等企业、组织的努力,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帮忙的氛围,并在互相帮助中使得人们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都得到共同的提升。只要人人都有助人之心、人人都有社会责任感,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很美好。

采访结束时,石万利殷殷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