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共议新型农业经营模式(2 / 2)

石头村传 洪十月 0 字 2022-05-14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顾问:对。其实并不是突然出现了家庭农场,在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以前,全国各地就有不少发展形势良好的家庭农场。从家庭自给生产变成商品经济,从以家庭劳动为主变成机械化程度更高的农业,从传统的管理变成企业化管理,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家庭农场的内涵。我发现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后,很多地方包括一些媒体都在讨论多大才算家庭农场,我觉得这是对中央文件的曲解。我们应该鼓励家庭农场的发展,主要是看它对市场的满足程度、受市场的欢迎程度以及产品的安全程度。

南方日报:从一个小的农户发展到家庭农场,这中间是会遇到一些问题的。石云峰代表,您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石万里:农民搞家庭农场肯定要扩大规模。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无论是种还是养都面临这个问题。土地已经分到农户,靠农户自身的力量去协调是有困难的。第二是生产环境的交通、电力、供水问题。第三是银行贷款遇到障碍等。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顾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农场主、农户的管理水平。还需要一个好的经营团队,和相关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即中央提出来的产业组织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资金、物流、信息和外部公司的合作和出口。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现代农业的本质应该是人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关键是怎么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转变经营理念。这方面政府应当提供引导和帮助,发现好的经营苗子应该去培育。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农活,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去了,靠老人又不现实,还得靠一批年轻人留在农村发展家庭农场,这是一个基础性问题。

资金方面也很重要,农民实际上没有什么可用以抵押贷款的资源,土地不行,宅基地不能转让,上面盖房子也卖不出去,没有市场评估的价值,银行不能做抵押。怎么从金融方面去支持家庭农场,是我们的体制和政策需要考虑完善的。第三是制度,家庭农场在土地的所有权上还是集体所有。我们在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搞土地确权,但这是产权,不是所有权,跟西方国家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又涉及到跟其他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处理,家庭农场和集体土地的关系怎么处理好,这些都是现实中的短板。家庭农场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这是跟它的能力相匹配的,国家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一批农场经营者。我们大部分农民是中等收入,要发展家庭农场同时还要提倡农村合作社,服务主体是合作社,生产主体是家庭农场主,两者合作才会成为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体系。

南方日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年聚焦“三农”,今年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当中提及的“资本下乡”尤其引人关注,各位怎么看?

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顾问:我们的农业发展一个重大的问题是资本的供求机制没有形成,就像温代表说的,急需资金和贷款,农村的资金到哪去了?我做过大量的调查,我们的储蓄金大量来自农村,打工收入都存在了信用社,而这些储蓄金大量地用于城市,农村资金流出是影响农业发展的根本,本来是农业资金,结果变成了房地产资金。资本下乡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财政资金大量地向农业倾斜,二是社会资金投向农业领域。在中国的特殊情况下这两个资金必须遏制两个倾向:一个是截流国家资金,二是圈农民的土地,这两个倾向是相当危险的。农村需要两个渠道进行融资,一是从银行系统提供更多的优惠贷款,二是企业到农村去投资,我认为要采取自愿的原则,到农村去包地农民要自愿,政府对此不要大包大揽,尊重市场供求关系,绝对不能“拉郎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三农”问题的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资本下乡,而在于资本化。农村并不缺少资源,农民手里也有一些储蓄,但是那些储蓄没办法在农村资本化,土地也没办法资本化,它的管理能力也没办法资本化,因为我们这个市场经济相对来说主要还是在城市里,在农村里市场化还存在很多障碍。比如土地能不能入股,能不能抵押贷款,如果可以就意味着土地资本化了。农村现在迫切需要的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社会资本,这些资本培育起来了,“三农”才能真正有出头之日。

石万里:当前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落后的传统生产手段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严重不协调,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新生代的吸引力,让新一代农民立足农村发展和生活,甚至要比城里人生活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