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第一百二十四章 吹鼓手 (1)(1 / 2)

遥控大明 短头发 0 字 2022-05-17

 大江如龙盘钟山似虎踞,自古以来南京就是兴盛繁华之地。

自太祖洪武皇帝立国以来,金陵曾经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建设,作为洪武年间的国之都城,南京的繁华渐渐打到鼎盛。

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和城墙的扩建,风景秀美的玄武湖被隔绝,洪武皇帝又在湖中的梁洲岛上建立黄册库,储存全国土地、户籍、人口档案,成为朝廷禁地,闲杂人等不得进入。

恍惚之间,百年岁月已经幽幽而过,现如今已是弘光新朝。虽说朝廷的禁令还在,却已成了摆设,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便有士子王孙泛舟湖上饱览秀美的湖光山色。

时下正是一年当作最冷的时节,便是那些附庸风雅之辈也懒得泛舟赏景,玄武湖上只闻水声阵阵,再难见到生人。

在梁洲岛正南不远处的水面上,一条高蓬画舫正静静停泊。

操船的舟子早已住了橹,却不下锚也不靠岸,只是任凭画舫缓缓的顺水漂泊——现如今的玄武湖水面缩小,又是风平浪静,就算漂到天黑也漂不出多远的距离。

船舱之内,四名高矮不一胖瘦有别的文人正围坐于矮几之前,面对着几上的黄米饼和蒸羊羹,却无一人下箸。

已是腊月中旬,吃黄饼蒸羊羹是流传已久的习俗,约上三五好友共聚一堂,诗词唱和一番正是文人雅诗最喜好的事情。

奈何今日,谁也没有吃吃喝喝的心思,全都相对无语的枯坐良久,仿佛老僧入定一般。

“复颜兄,”下手那个戴着文士方巾的年轻人最先坐不住了,挺直了身子有些不耐的说道:“我四兄弟当中,你年纪最长,见识最博,你拿个注意,到底怎么做,交代个章程下来,我们兄弟也好有志一同……”

坐在上首的那个文士身形略胖面色黝黑,约莫三十几岁年纪,穿一袭黑色棉袍。或许是因为年岁已长的缘故,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份沉稳。

此人姓胡,明耀祖,字复颜,在黄册库中任书办之职,虽然只是不入流的微末小吏,好歹也是吃朝廷俸禄的,勉勉强强算是半个场面上的人物。

和他那根本就不值一提的官职相比,“南湖诗社”宗首的名声明显要响亮的多,在座的四人也全都是“南湖诗社”中人。

所谓的诗社,发展到如今,早已脱离了单纯“以文会友”的性质。那些喜好空口大言夸夸其谈的不得志文人,总是喜欢讽刺时弊褒贬朝政,而且以此为荣,南湖诗社就是其中之一。

江南诗词鼎盛,文人骚客奇多。和那些喜欢拉帮结派的江湖中人一样,舞文弄墨之人也有各自的小圈子。在南京多如牛毛的“诗社”当中,南湖诗社本是一个人数很少几乎谈不上什么影响力的松散小团体,既没有出过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也没有当世大才子加入其中,实在有些上不了台面。

象胡耀祖这种能拿到朝廷俸禄的不入流小吏,在“南湖诗社”为数不多的几十个文人当中,已算是非常高的身份了,所以才做了诗社的宗首。

所谓的宗首,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宗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在文人聚会的时候垫付茶酒钱而已——南湖诗社当中大多是被百姓称为穷酸的读书人,虽然一个个自命风流,虽然时常指点江山粪土万户侯,其实腰里根本就不揣几个铜板,只能由胡耀祖这位宗首会钞掏钱,要不然真的连一场像样的茶围子都打不起了。

“南湖诗社”大多是一些不得志的下层年轻文人,多是热血的读书种子,经常写一些针对时弊的文章,不仅大肆褒贬时政,而且纵谈国家大事,把“驱逐鞑虏”“光复大明”的口号喊的震天动地,也可以算是众多文人当中比较典型的“主站派”了。尤其是在“决死锄奸”这个问题上,“南湖诗社”极力赞扬,将锄奸勇士称为“国之干城”……

年轻文人的视野有限,他们的观点未必就全都是正确的,而且这些人的影响力仅仅局限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圈子内部,对于大局产生不了多大的影响,所以一直不被人注意。

前日,忽有一名叫做李福的富商主动邀请南湖诗社的几名骨干,大赞“南湖诗社”为勇士摇旗呐喊的“满腔热忱”,称“南湖诗社”才是真正为国的忠义才子,比那些只会做一些锦绣文章的书呆子要强的多,还当场拿出二百两银子作为“润笔的茶钱”。并且愿意拿出更多银钱来资助“南湖诗社”这个“忧心国事”的小团体,希望他们写出更多类似的文章,为锄奸勇士们彰目,为天下忠义之士呐喊……

虽然这个李福自称只是普通的商人,但胡耀祖等人终究不是三岁的娃娃,早已看出一些端倪,觉得此人肯定和淮扬的荡虏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普通的商人怎么会想起资助南湖诗社这样的文人小团体?又怎么会出钱为锄奸营鼓吹呐喊?天下人都知道锄奸营是荡虏军的一部分,要说这个李福和荡虏军没有关联,那才真的是活见鬼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