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灏很重视洪熙大典的编纂,主要是为了继承永乐大典,想要完整保留下中华文化瑰宝,留给后人一份旷世遗产。
没有太多计较这其中的政治意义,当时几乎没怎么思考过,纯是为了永乐大典而洪熙大典,不想此举却给他和朱高炽带来了无以复加的巨大好处。
从他提议的那一天开始,满朝文臣没有不赞同的,并且立刻赢得了天下读书人的推崇。
朝局的迅稳定,提议洪熙大典可谓是功不可没,重视文治的朱高炽登基为帝后,原本大量心怀不满的文人也随之动摇了。
因为此乃士林梦寐以求的文化盛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时至今日,几乎所有读书人都公认编纂洪熙大典是旷古绝今的伟业。
“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时下士林如斯形容盛况的真实写照。
起初开始的时候,是由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内阁学士担任总编官,召集了翰林院以及京畿江南的一百四十七位大儒,粗略统计编纂出了洪熙大典,费时仅一年。
随着朱高炽对文事的高度重视,满朝文臣的齐声建议,洪熙三年,再次任命解缙、姚广孝、郑锡、杨士奇等人重纂,这一次的规模扩大到了整个天下。
参与的文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了惊人的二万一千六百人,几乎涵盖了所有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单凭人数上的规模。足以称得上旷古绝今了。
而在各地征召的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已经无法确切统计出准确数字。可以说近乎所有读书人都直接间接的参与到了其中。
所以洪熙大典代表着整个士林的集体心血,对于人心的凝聚起到了无可估量的正面作用。历史上朱棣孙祖三代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毫无疑问也和当时编纂永乐大帝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三十多年来,贤人辈出,四海昌平。
参与编修大典之人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裕,户部再穷也会优先供养,文渊阁是主要的办公场所。居住地和另外的工作场所安排在距离皇宫不远的崇里坊等地,附近就是刚刚落成的皇家图书馆。
徐灏坚决反对把藏书放在纯木质结构的文渊阁,理由是太容易遭受雷劈火灾。
也因他对大典的卓越贡献,徐灏也算是一名编内人员,好处是参与编修的官员可以免朝。
光禄寺早晚供给酒肴点心,时鲜果品,工资高待遇好。各种补助非常多,但同时工作也是极其辛苦的,能成为一名编纂代表着无上的荣耀,所有人令以徐灏难以想象的热情,一丝不苟的认真做事。
洪熙大典总共三亿七千万字,全部采用手工书写。字体为官用的楷书,所谓馆阁体一笔一划抄写出来的。而且所绘制的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旷日持久,精丽工致。
许多当代有名的书法家,风尘仆仆的赶到京城。不计报酬仕途,只为了求得作名抄手。
朝廷并未限制时间。但他们却日以继夜的用了五年的时间定稿,然后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写五十万字之多,汇聚了十数万人的心血和努力。
每次当徐灏拿起原版的书时,手都是颤抖的,毕竟在当时这是最高的学术成就,举世无双。祖宗创造的文明独步于全球,而后世的没落和先人不应该有什么关联,子孙不争气,难道能埋怨当过世界富的祖辈么?
徐家珍藏的洪熙大典,不过是分支抄写而成,各方面远不足以和原版相提并论,而且也不全。
难怪当时徐灏开玩笑的用洪熙大典作为奖励,身边女人全都兴奋万分,实在是太珍贵太浩瀚了,珍贵到了是个人就知道他就是在开玩笑。
有鉴于永乐大典正本的失传,七大副本依然在持续火热抄写中,也就是说文坛盛世还会持续很多年,如此一来,要比历史上的永乐朝更进一大步。
只可惜徐灏的书法估计连崇里坊扫大门的都比不上,因此只能很遗憾的没能在某一页留下自己的笔迹,至于题个字啥的,泱泱大明哪有他的位置?
洪熙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o卷,总计近229oo卷以上,装成11o95册,世界上的第一部大百科全书。
一整天,徐灏给解缙大人倒茶,给杨士奇大人添水,给姚广孝大人捶背,甘之如饴的做了回义工,晚上自觉很光荣的回家睡觉,只为了不久后在竖立的丰碑上,也能留下自己的名字。
次日清晨,垂花门传达家里所有适龄少女,十三岁以上都到千寿堂等待。
徐灏一起床,就见花园里人人忙着匀调脂粉,精心打扮,稻香居成了最热闹的所在。
好多人跑来借新衣新裙子,各种饰装扮自己,叽叽喳喳的声音吵得人心烦意乱,徐灏心说不就是八个大丫鬟的位置么?至于好像皇帝选秀女似的隆重?
奈何他说的不算,躲到书房也时不时的来人借东西,最后干脆和妻子一起去了千寿堂。
一路上到处都是花枝招展的丫头,等各堂执事嫂子传唤人进去,好家伙,徐灏竟然不知几何时,家里的女孩竟然一百多人了。
千寿堂里,老太君对萧氏说道:“和咱娘们两处比较起来,自然是凝雪那边的事务最繁,最聪明伶俐的都给她好了。我记得咱这边的丫头一半是新补的,都还能办事,余下的几个都是多年老人,我觉得很满意。”
萧氏说道:“她们毕竟大了留不住几年,这一次老祖宗好生挑几个才能出众的。留着慢慢使唤。”
“也罢了。”老太君神色间有些感慨,“让孩子们进来吧。别在外面冻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