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生功过(转摘)凑字(1 / 2)

秦末魏武帝 天豪 10155 字 2019-09-19

 $请到 www.69zw.com 六九中文阅读最新章节$

秦始皇的统一措施:

1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大权独揽,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称为“三公”。“三公”由皇帝任免,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在地方建立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每一个郡有守(等于省长)、尉(等于边防区司令)和监(等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设县,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2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所谓“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中国的文字在战国时代已有分歧的趋势,自此以篆为标准。度量衡的单位也标准化,车轴的长度也随着划一。全国有声望的家室12万户,一律迁居于国都附近,以防止地方力量再起。除了秦军所用的兵器外,其他一律没收销毁,铸成12尊庞大的铜人,放置在皇宫之前。

3统一法律。据《史纪》《汉书》的记载,秦法仅死刑就分为戮、腰斩、车裂、坑(活埋)、凿颠(凿破头脑)、抽胁、枭首,并推行连坐法和族诛,实施严重的刑法,以镇压人民。

4“焚书”、“坑儒”,除了医药种树之书,其余尽行烧毁,焚书后引起儒生的不满,前212年,秦始皇又进行“坑儒”,活埋儒生460人。……秦始皇收养了许多占星学家和炼丹的术土,当中有两人有秦始皇聘任寻求长生药物,他们没有觅到药物,反而散布流言,指斥秦始皇性情燥急,不符合长寿的条件。皇帝大怒之下令卫士在都城里挨户搜索。上述两个人未寻获,可是被捕者460人,他们或是与这两人有交往,或是在卖弄相似的方式。最后这400多人全被活埋。

5为了抵抗匈奴的入侵,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于前215年收复河套地区,设置44县。因怕匈奴在再次入侵,秦始皇征发农民,把战国时秦、燕、赵三国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近万里防御线,史称“万里长城。”

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1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剧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推动历史发展,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2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3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幅员辽阔的秦帝国,促进了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繁荣,巩固国家统一,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4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压制了人民的思想

5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6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耗费民力;法律残酷,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使秦朝灭亡。总体评价:秦始皇在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其功绩是伟大的。但是,秦始皇横征暴敛,农民被迫把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赋税,还要负担沉重的遥役,被征去修阿房宫、陵墓、筑长城达200多万人。秦始皇的暴政,给自己种下覆灭的恶果。

一、关于秦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问题

并诸侯,吞天下,天下为一秦自商鞅以来一直贯彻执行的军功爵制度,使全国上下军民都纳入了战争的轨道,而且这种多等级制吸引着每一个人来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这种制度之所以有威力,关键在于它是由国家不断进行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基本形式,各级爵位的实际利益是落实在土地,赋税,徭役的分配以及个人身份升降等等之上的秦的统治者是怎样利用土地,租税,爵位等等调动臣民的战斗力,"使天下之民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田"的用经济手段调动了臣民的力量,打了胜仗又使秦国获取了更大的利益

如此循环,这就是秦强和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基本原因,并吞诸侯的秘密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功是卓著的,但认为秦始皇统一代表了人民的要求,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等观点,则是站不住脚的我们认为,秦始皇统一后所实行的政策,从本质上与主流看,是他争取统一过程中实行剥削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且看秦统一后的事实是怎样反驳上述观点的吧

秦始皇功过

二、从社会实际效果来检验秦始皇政策,措施的意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实行了一系列与这种统一相辅相成或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政策,措施例如,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收天下兵";"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二十七年,"治驰道"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实田"三十四年,"焚书"三十五年,"坑儒"

与此同时,北征匈奴,筑长城,南戍五岭,五次巡游等等,显赫的事件排满了秦始皇的日程表有相当多的历史学家在自己的著作中和讲堂上,几乎众口一词,无不称赞秦始皇的这些政策,措施,认为它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但是人们常常向历史学家们提出,赫赫的秦朝何以短祚经济文化的发展又表现在哪里秦始皇既然作了那么多顺应历史发展的事业,为什么在他活着的时候发生了农民暴动,而死后不到一年就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这风云突变,如何解释我们究竟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去分析秦始皇的政策与活动呢?

我们认为,评论历史上一种政策,措施及其制定者的功过时,主要应根据当时的历史实践进行综合考察应该说,秦始皇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其中有一些是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然而是什么原因没有能够使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作用,成为维系秦王朝长治久安的纽带,反而被淹没在愤怒的声浪中呢?

这就说明,一种好的政策的实施不是孤立的,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政策予以保证如果有一些与之相反的政策或举动,双方不仅会有抵消作用,而且力量大的一方势必压倒另一方任凭错误的政策和行为无限度泛滥,好的政策,措施就会黯淡无光,甚至根本失灵

车同轨,修驰道,统一度量衡等等措施,照理讲应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对商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秦始皇用强大的中央集权和严密的队伍组织控制人民的迁徙自由,奉行比重农抑商更为严峻的"除末"政策,谪发贾人戍边,压制商业,使驰道不是通往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的康庄大道,而主要成为秦始皇吸吮人民血汗的大动脉和调兵遣将,运输军需,押送囚徒的干道

"书同文字",这无论如何评价,它本身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但文字毕竟只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内容却要广泛的多秦始皇奉行"以吏为师"的政策,要人们只学法律,这就不是发展文化,而是窒息文化了书同文变成了秦始皇推行封建文化专制的工具"使黔首自实田","上农"政策和徙民垦荒等,对进一步巩固封建私有制和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本应有积极意义,但秦始皇却滥用民力,头会箕敛,使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完全遭到破坏

"焚书""坑儒",十几年来几乎都说是秦始皇反复古,反分裂,坚持改革,维护统一的一项重大措施评价更高者则认为是一次具有反复辟性质的政治思想革命事情果真是这样吗?

还是对事情的过程与效果进行一番考察吧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上前祝寿仆射周青臣进颂说:"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秦始皇听了喜形于色没料到博士淳于越迎头泼了一瓢冷水他建议应分封子弟功臣为枝辅以防大臣篡权,警告:"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又指出周青臣"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秦始皇让群臣讨论淳于越的意见随之,李斯发表了著名的"焚书"议,当即得到秦始皇的准许,付诸实行就李斯提倡"师今",反对淳于越"师古"而论,无疑是对的

但考察一下事件的全部就会发现,出发点是对的,而落脚点却大谬从焚书内容看,把非秦纪的史书和"诗书百家语"统统烧掉,显然过了头那种认为焚书是为了统一,把百家争鸣同统一看成是格格不入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法家主张统一,儒家如孟轲,荀卿等又何尝不主张统一。

淳于越的建议尽管迂腐,其心还是向着秦始皇的"统一"不应是"统死",特别在思想上更不能"统死"禁绝百家,以吏为师,从根本上窒息了人们的思想,堵塞了对事物进行探讨之路,扼杀了文化的发展"焚书"的直接结果,是把秦始皇的极权推向了更高峰

焚书之时已是秦始皇统治的晚年,当时社会危机已明显暴露出来在这样的时刻,就是从秦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也应该让臣下七嘴八舌,寻求对策可是焚书却完全堵塞了言路对统治者来说,没有不同意见,就没有比较和选择,也就失去了应变的能力秦朝只好沿着秦始皇那些极端政策更迅速地向覆亡滑去所以"焚书"决不是秦始皇政治棋盘中的一步好棋

关于"坑儒",我们许多同志把它看作是"焚书"的继续或镇压反革命之举为了分析这一历史公案,不妨把"招祸"那段文字摘引出来,弄个水落石出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上乐以刑杀为畏,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