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相是去过王家村的,您说,如果整个关中百姓都过上王家村那样的日子会怎么样?”阳林不慌不忙问道。w
“乃大治之像,关中若处处如王家村,则大唐根基之牢固,千年难以撼动。”房玄龄对于初到王家村的震撼感觉一直无比怀念,认为理想的大治,不外如此。
“王家村的事例证明,合理统一的规划,高端的制作种植等技术有利于民,王家村民用极高效的劳力盖好了自己的新居,千亩药田产出的价值,足够王家村民吃喝三年。”阳林的话钩的大唐三位最有权势的人几乎灵魂离体,可他就是喜欢吊着人家的胃口,不愿意把具体如何做到这样的方法说出来。
“你倒是先说说,如何解决百万人口的吃饭问题。”长孙无忌急不可耐道。
“大唐的粮食,都掌握在几类人手中,第一是藩王,他们不但享有封地的产出,还享受朝廷的禄米,而且藩王的封地基本都不在关中,等于是完全没有受灾,所以,国蒙大灾,藩王当减衣束食,朝廷至少可以从藩王的禄米中省出几十万石粮食。
第二是勋贵,他们同样也有各自的封地,有些受了灾,有些没有,可以将他们按封地所在地区分开来,令其捐粮,捐粮多者计大功,陛下或爵位,或官职,酌情给予丰厚的赏赐,相信所得米粮不会比从诸藩那里省下来的少。
第三类则是世家富商,他们是大唐潜在的最大一股力量,世家底蕴深厚,田地不比勋贵的少,富商囤积居奇,关中旱灾他们早已风闻,恐怕手中的屯粮会十分惊人,尤其是江南地区,如果陛下放出风,说捐一定的米粮可以得到朝廷赏赐的官职或者爵位,相信这些世家子弟和富商会非常有兴趣,到时候他们会带着大把的米粮来找陛下讨赏,如此,则陛下筹集百万石粮食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再有,陛下可以封岭南酋长冯盎为世袭国公,长子为世子,令其前往交趾采购粮食五十万石,并潜世子押送进京,则旱灾米粮之危可解。”
阳林一口气说了一大段,每段都让李二眼神大放光芒,这几条一讲完,李二顿时觉得,旱灾也不是什么大事了。
“好好好,我大唐得此一子,真是洪福齐天。”李二兴奋的搓着手,在案前来回踱步,如阴云般的迷雾瞬间就被眼前这位小神仙驱散,而从未与阳林打过交道的长孙无忌则是用妖孽的眼神看着这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至于房玄龄,已经见怪不怪了,普通人家七岁的孩子,又怎么会知道天下有多少个阶级,岭南酋长是何人,只有神仙手段才能解释的通。
“陛下现在就高兴,恐怕还为时过早,旱灾明年未必就会过去,很有可能持续到后年,并且会有并发的蝗灾,瘟疫等滋生,解决了今年的吃饭问题,其实只是一小步而已。”阳林前面已经说的很多了,但是还没有说完,往正在兴头上的李二头上浇一盆凉水,让他吃个憋好好清醒清醒,是阳林乐见的。
“那你又为什么断定旱灾会持续到后年?蝗灾瘟疫就一定会爆发呢?”李二觉得就此断言两年以后的灾害,未免太过武断了,反驳道。
“老子能说自己看过史书吗!”阳林心里暗道,但是嘴上可不能这么说,且不说旱灾确实会延续到贞观三年,贞观二年的西突厥颉利可汗叛乱这场巨大的兵灾,就不是这群刚受过旱灾的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起的,当然,如果阳林连这也知道,就得首先承认自己有未卜先知的本事。
“就算后年没有什么灾害,陛下也要按照我先前提出的计划继续征调同样多的粮食,因为我根本没打算将这一百多万百姓放回去,事实上,旱灾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问题,相信,长安城的冬天,就算不下雪,也是能冻死人的,并且是很多很多的人,如果陛下不启动我说的另外一个计划,这些人大多数都活不到明年。”阳林又抛出了问题,并且又将李二等人的胃口吊了起来。
“就是你所说的危机过后的机遇吗?快快道来。”李二听到兴起,将宽大的袖袍往上一撸道。
“先前我就说过,王家村之所以能在短短的时间富裕起来,就是因为他们有高效的劳动力,百万灾民到长安,陛下要供他们吃,供他们住,才能帮助他们渡过危机,而这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力,却是不用白不用的,陛下的白食可不能让他们免费吃,所以,这些灾民百姓进京之后,陛下要立即上马大工程,将他们的劳动力运用起来。
我的建议是,开一条百丈宽的大河,连通渭水到长安城以北的护城河,同时开一条百丈宽的大河,连通灞水到长安城以南的护城河,同时拓宽护城河到百丈以上宽,开河的泥沙用于筑堤坝,烧砖瓦,沿长河两岸为这些灾民建房子,相信有这百万劳力,开一条百丈宽,百余里长的大河用不了几个月,这条大河开出来,一可以灌溉两岸田地,二可以将渭水灞水两条水路贯通,让各道粮食以及货物方便走水路运输,有了这条生命之河,后续粮草运送到长安可以省下不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