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怕啥来啥(2 / 2)

若是流民,数量不是太多,收容了也就收容了,怎么也是救命积德之事。</p>

但若不单纯是流民,夹杂着败兵;或者数量太多,超过了双溪镇的负荷能力,她就只能狠心将其拒之门外了。救人固然重要,守护镇上的男女老幼却是必须考虑的前提。</p>

霍嬷嬷点头应着,又道:“今儿二十九了,备下的年例也该发下去了。吃过早饭,姑娘抽空发下去吧”</p>

如今,吴小桐和老苍头顶着双溪镇的大户,有吴大江三家奴仆,还有十来名长工,这些人年节都是有份例的,都是些过年用到的东西,米面肉油之类。老苍头是不管这些的,霍嬷嬷让吴小桐发,也是给她机会收拢人心之意。</p>

吴小桐没做过地主,却做过员工,公司里每年发年终奖,可都是大老板亲自发的。她懂。</p>

点头应下这件事,霍嬷嬷又跟吴小桐商量了几件事,吴小桐的头发也梳顺了,被霍嬷嬷三两下子,就利落地在头顶绾了个发髻,然后戴了一支竹根妙趣横生簪子,又戴了一顶兔皮出风毛的皮兜帽,也就完成了。穿了棉衣短袍,吴小桐一边围着围巾,一边往外就走。</p>

“嬷嬷,我去门口看看去,回来再吃饭,你让他们先吃吧”</p>

看过流民的状况,吴小桐跟同行的徐褚程充略一商议,又转回来召了镇子上几个有主见的人,比如刘胖子,比如跟刘胖子一起回来的明柱,商议过后,众人一致赞同放这些流民进来。大年下的,若是在门外冻死几个,看着不落忍,也着实晦气。</p>

通过了,吴小桐当即让人开门,将门外的流民放了进来,却都约束在村子东头几间空置的房屋里。</p>

然后,组织了吴大壮家的和吴江家的带了两名妇人过去帮着打扫安置,了解了情况之后,知道是十八个人,三户人家,外带一个孤老一个孤儿,其中一个孩子发着高烧,被安排着隔离开来,老苍头开了药着人送过去。三户人家分了三间屋子住下,孤老和孤儿则暂时住在一处。</p>

然后,根据人口,每人送了十斤米过去。并跟那些人说了,这些米够他们过年的。过了年,天气也就转暖了,届时他们是去是留都自愿。去也就罢了,若是想留下,到时候自然有安置的办法。</p>

谁知道,这一批流民竟是开始。</p>

二十九下午,寨门外又来了几名流民,吴小桐仍旧让人放进来安置了;</p>

二十九晚上,三十一早……流民竟是越来越多,双溪镇安置了四五批之后,所有的人都察觉到了异样。</p>

大年三十,除夕夜,徐褚未能在家吃完过年饭,就带着小满匆匆离开了。</p>

这样大批的流民出现,带过来的消息都是打战了。至于哪一方打哪一方,谁胜谁负,却没有人说得清。徐褚必须去打探一下战况,万一有什么异动,镇子上的人也能及时应对。</p>

除夕过得有些心不在焉的,大年初一仍旧如约而至。</p>

吃过饺子,人们就被吴小桐再次召集在一起,商议流民的安置事宜。</p>

经过一番询问协商,众人都同意吴小桐的安排。将收留的流民中年满十五岁,不到五十岁的青壮男人统一收编,打散安排到巡守的队伍中去。当然,这些人参加巡守是有报酬的,每人发一身棉衣外,还每人每天发一斤米的口粮。</p>

这条件一说下,流民们都积极响应。当然,也有两个不想参加的,立刻就被程充带着人客客气气地请了出去。</p>

他们收留救人是一片善心,却也绝对不会允许一点儿危险因素存在。</p>

初二,霍氏和刘婶子一起去寻流民中的那些妇人,针线好的,厨艺好的,能出力的……分别安排活计,同样,也跟男人们巡逻一样有报酬。</p>

这样一系列处置之后,大多数流民都有了生活来源,不说安居乐业,至少不会挨饿了。</p>

另外一些孤儿孤老,吴小桐也跟镇上的人商议过了。</p>

孤老不多,只有两位,年纪也不大,一名五十一,一名五十二,都是朴实的庄稼老汉。吴小桐就将打扫牛圈猪圈的活儿交给了他们。</p>

孤儿有四个,两个七八岁,两个十岁出头,都是男孩。吴小桐就叫他们过来询问,若是愿意卖身,就留在吴家。若是不愿意卖身,也可以签长工契,留在吴家做工,也能挣口饭吃。</p>

跟孩子们说了,吴小桐并没有催促他们立刻表态,而是叫了小臭儿和拴住来,领着四个人去看了水生,水生冬日只需打扫几个院子的卫生,再帮着吴大壮铡草喂牛就好。穿的都是半新的棉衣棉裤棉鞋,脸色也红润健康,一看就是吃饱穿暖的。</p>

四个孩子都没有去看长工们,回来就答应了,签了卖身契约。吴小桐跟他们说明白了,县上买一个半大孩子不过二两银子,这二两银子她替他们存着,暂时不给他们,什么时候,他们娶亲了,或者有什么事情要花钱来,再来她这里领。</p>

小臭儿在旁边帮腔:“你们就放心吧,说给你们存着就是存着,少不了你们的。”</p>

然后,四个孩子就被小臭儿和拴住领下去,去东院让徐寡妇烧水,给他们洗一洗换身干净衣裳去。</p>

这四个孩子洗干净了换了衣裳回来,虽然仍旧面黄肌瘦的,一脸菜色,但洗干净了,收拾利落了,看着都精神了好多。其实,几个孩子长的都不难看,其中一个叫春江的还挺秀气。</p>

为了好记,吴小桐就依次给他们改了名儿,春江夏溪秋水冬湖。正好年龄依次从大到小,顺口又好记了。</p>

四个孩子收拾干净利落了,就安排到了老苍头和程充徐褚住的小院子里。原来小院子的厢房做伙房的,锅灶早已经拆了,这会儿略一打扫,放进两张竹床进去,就成了几个孩子的房间。</p>

吃午饭的时候,吴小桐绕过去看了一眼,屋子很小很局促,门窗也都旧了,窗户糊了一下,门上却有一道缝儿,估计晚上会透风。屋子里就摆着三张并排在一起的竹床,再无他物,春江几个孩子坐在床上,摸着厚实软乎的被褥,却都是一脸毫不掩饰的喜气。</p>

门半掩着,吴小桐就在门外站了站,也没出声惊动几个孩子,就默默地离开了。其实,他们所求真的不多,吃饱穿暖有个遮风避雨之所,就好。</p>

过完年,天就一日日暖和起来。</p>

天气不至于太冷,双溪镇也就不再接收流民。那些流民见不得进门,也不多停留,就又一路往南去了。</p>

吴小桐看着不时经过的流民,衣衫褴褛神情绝望,她就有开门将这些人都收容下来的冲动。但理智还在,她的能力有限,双溪镇的容纳能力也有限。过年短短几日,双溪镇已经收容了七十八名流民,再多了,不说其他隐患,就是粮食也不够了。</p>

双溪镇本来也就仅剩一百零五口人,还有老有少。流民们太多,很可能导致局面难以控制……</p>

但有时候,事情却常常事与愿违,怕什么来什么。</p>

初六这一天,徐褚传了消息回来。</p>

庐州城南腊月二十九日,齐军率先清理对峙范围内的村庄镇子,清出隔离区,以避免叛军细作刺探军情。紧接着,叛军一方也行动起来,清理战场,驱散百姓……数十个村子的村民被迫在年根下离开家园,背井离乡外出流浪。</p>

对峙双方在正月初三开始小规模接触,互有胜负。</p>

正月初五,破五日,双方都派出两万人马对战。死伤两千余人后,未分胜负。</p>

徐褚送回来的消息称,据他猜测,大战应该就在这几日,叮嘱双溪镇的人,随时做好避难准备。</p>

吴小桐琢磨一回,也认为徐褚猜测很有可能,于是让拴住和小臭儿到各家送信,这几日警醒着些,一旦听到寨门上锣响,即刻躲藏起来。</p>

这一日过去之后,却一连五天都很平静,一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三。</p>

阳光极好,暖融融地照着大地。多日的平静给了人一个天下太平的假象。吴小桐时刻绷着一根弦儿,连晚上睡觉都不敢睡踏实了。</p>

眼瞅着日头升到头顶上,就要午饭了,外头看不见人影,连往日里总要过去几队的流民都不见了踪影。世界安宁祥和的,让人有些昏昏欲睡。</p>

正想着回去跟陈氏商议下,滚些汤圆儿过元宵,再去跟老苍头商议商议,看能不能让他给编几只灯笼,应应景。</p>

正思量着,门楼上突然有人指着寨门外惊呼道:“是我兄弟,哎,那是我小兄弟,快开开门,让他进来啊”</p>

------题外话------</p>

今天给家里一位老人过寿,昨晚熬夜码出来的,太困了,没有改错字……</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