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九日,刚刚立冬后的这个礼拜六,一列“蓝钢快车”在上海至南京那段疮痍的铁轨上奔劳残喘,纵然是德意志的车身,大不列颠的车头,在这四处被日军轰炸得体无完肤的“京”沪线上,也显得分.身乏术。</p>
列车内的头等车厢里,一名年轻女子轻蹙着眉坐在窗边,窗外残存着本应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富饶,以及零星暂时躲过战火的粉墙黛瓦。她却无心注目,手中的英文短篇小说集‘waifsandstrays’(《流浪者》)俨然捧成一本.道具,这书原是当年她就读于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时,校长傅德(c.a.fullerton)女士惠赠,已经跟随她在这乱世中辗转近十载,书中的一章一节她已烂熟于心,由此,作为道具再恰当不过。</p>
女子约莫二十岁光景,于这肥大的单人沙发椅中略显瘦削,却不孱弱,玉葱似的挺拔拔坐着,同样沦为道具的还有半杯冷透的咖啡,她是吃得咖啡的,同样吃得的还有洋酒,洋烟,只不过样样会得样样都不曾上瘾。</p>
细细看去,这女子肌肤皎白通透,胜似玉雨梨花,眉峰处若有若无地拧着,淡如罥烟,全然不似同时代女人们趋之若鹜得那般细长墨黑,却自成一缕清俏仙气,低垂的长睫毛根根分明,掩着一片隐忧而执著的眸色,映出一丝与年龄不符的历练。</p>
车厢略略摇了一摇,她下意识地抿了抿薄唇,动作轻微得连她自己都没有察觉。她在脑中将这几个月来发生的事情重组串联一番,早在两个半月前,山城重庆依然热得如火如荼,也是这样一个天色渐淡的下午,她从军统局训练处处长郑锡麟的办公室出来,刚刚被委派了一项不同寻常的任务。</p>
“明天动身!”这是郑锡麟给她的时间,重庆只给她一天去准备,想来也是怕她接触到杂人走漏了风声。甚至刚下楼就隐隐觉得有人在暗中跟着她,既然安排了绝密的任务,这种半公开的盯梢也在常理之中,为着提醒她谨言慎行,另外也防她有什么变故。一路走回自己的单身宿舍,这个突然的派遣令于她本不是什么天塌下来的事情,九岁那年起她就漂泊惯了,而要说危险,她已在刀尖上行走了近两载,可此刻,心里却有一桩事情,她无论如何要做到。</p>
这样想着,她带上白色的手提包走了出去,这条巷子走到头右转是一条不宽不窄的马路,马路中间有一个邮局,邮局门口有个小吃摊子,摊主便是她的联络员老陈,每当她有情报,便会带上这个白色手提包作为信号,去老陈的摊子上买上一个叶儿粑,伺机把情报传递给他,老陈家中藏着一部电台,得到情报后,老陈便回家把刚刚得到的情报传到延安。</p>
她一心想把自己离开的消息通知老陈,一来组织上可以对这条线及时作出调整,二来避免老陈因为自己的消失而担心,这种担心一方面是感情上的,毕竟自己和老陈联络了已近两年,是真正的同志和战友,另一方面,一条情报线牵连几个端口,她一旦莫名消失,其他人不知情况深浅,不知这条线还安全与否,必然要尽数撤退,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p>
走在小巷里,她估算着后面盯梢者的距离和角度,以便一会儿和老陈说话时好把握拿捏,待到了小巷尽头,右转了去,远远就看见老陈面朝着她来的方向,不紧不慢地搭着蒸笼。此刻老陈抬眼一扫,那只白色手提包在这一片乌青的马路上极为亮眼,他垂下眸,继续手里的活儿,马路上有些稀稀拉拉的行人,老妪牵着年仅几岁的孙儿慢吞吞地走着,一辆黄包车停在邮局门前,车上下来的女人手里攥着封信走了进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