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节(2 / 2)

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砥砺自己的意志,更多的民众则在一年一度的端</p>

午节以包粽了、赛龙舟等民俗形式来寄寓对屈原的追思。</p>

屈原的影响与楚辞分不开,楚辞作为第一部文人创作诗歌集,</p>

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尤其是文人心态的确定与赋的形式都有着重要影响。</p>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以“楚辞”体写成的一批诗作</p>

的集子,其中可以确定为屈原所作的诗歌有25篇,即离骚、天问、</p>

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卜居、渔父。</p>

这些作品都是屈原卓越的艺术才能与浪漫、神秘、丰富多彩的楚文化尤其是</p>

楚民间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具有“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特</p>

点。</p>

屈原是楚国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他曾滋兰树蕙培养人才,</p>

举贤授能追求美政,同时致力于楚歌的改造和再创作。在屈原青春浪漫的早</p>

期,九歌诞生了。九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创作而</p>

成的,它展示了这样一个奇特、瑰丽、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同</p>

于北方黄河流域那种古朴浑厚的风格,这里有庄严的东皇太一、威武的东君、</p>

变幻不定的云中君、缠绵哀怨的湘君、湘夫人、严肃的大司命、温柔的少司</p>

命、热情奔放的河伯、凄幽妖媚的山鬼、勇武刚强的国士魂;奇幻迷离的鬼</p>

神与幽峭朦胧的山水相交融,人对神的崇拜、景仰、眷恋与诸神之间的思慕、</p>

追求、渴望相映发,深沉的痛苦与淡淡的哀怨、绰约的身形与惆怅的心态相</p>

交织,这一切在屈原笔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忽起忽伏,忽断忽续,感伤</p>

婉约的调子弥漫其中,这使得九歌成为楚辞中最细腻、最动人性情、最</p>

耐人用心细品的一组作品。</p>

然而,美好的事物往往很短暂。屈原固守着自己的美好理想,不断向楚</p>

怀王提出通过改革来谋求国富民强的主张,极强烈地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深</p>

沉的忧患意识,主动的使命感和坚定的执着精神,但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p>

仅有这些还不够,怀王的昏庸、奸臣的诋毁,小人的构怨使政治经验上略显</p>

单纯的屈原渐渐由中心被推到边缘,屈原忧心如焚,但却无能为力,这就决</p>

定了屈原的悲剧命运,他的理想、人格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是无法解决的,从</p>

此他将在这种矛盾的重压下走上一条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记载这条长路上</p>

屈原行迹心迹的就是离骚、九章、天问等作品。</p>

楚国一天天接近沦亡的境地,楚怀王客死秦国,秦将白起攻陷了楚国首</p>

都,早已与屈原势不两立的楚顷襄王即位后只能让屈原在流放的路上走得更</p>

远。孤独的屈原来到了楚国先王之庙,看见墙壁上前人留下的天地山川历代</p>

兴亡的壁画,他的思索与激情相交织,向总括万物的“天”提出了质问,创</p>

作出了举世罕见的奇文天问。天向是一篇奇特而深邃的哲理诗,以</p>

“曰”字开头,通篇采用问难的形式,一连串提出172个问题,从天地开辟,</p>

山川自然问到夏商周三代的兴亡,一直问到楚国和他自己,这么多的疑问寄</p>

寓着屈原的思索:如果天有道,道是公平的,那么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坎坷多</p>

艰如果天无道,不公是常理,那么自己存在和奋斗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屈</p>

原的自我煎熬与痛楚渐深了:作为知识分子,作为楚国贵族,奉献自己的全</p>

部才华与能力报效祖国振兴国家是屈原必然的选择,然而在两代昏庸君王统</p>

治下,耿介高洁的屈原四处碰壁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作出妥协与群小党人</p>

同流合污,也许政治事业上能显达,但这与屈原的高洁人格相悖;效法各国</p>

奔走的游说之士,另择他国,这又完全抛弃了自己的爱国兴国理想,那么保</p>

持自己的品格,正道直行,眼前又几乎无路可走。屈原真的到了“穷途”,</p>

可是“诗必穷而后工”,屈原的诗篇也渐渐被磨砺得沉郁浓重了,这一路上</p>

断断续续的矛盾、犹豫的心理历程的真实记录就是九章,九章无疑</p>

是作铺垫、补充,来呼唤离骚的。</p>

知识分子的独善情怀、高洁品格,政治家的用世激情,爱国者的依依乡</p>

恋与残酷、无奈、失意的现状交织在一起,化作悲剧性诗的火焰,在屈原心</p>

中灼烧,诗人快要**了,这时的屈原已近乎颠狂状态了,他以峨冠博带,</p>

与日月争光的形象自许,但行吟在汩罗江畔的他却是形容枯槁、颜色憔悴了,</p>

披头散发落魄已极了,他要以诗人的方式全美自己,他只能以诗人的方式全</p>

美自己伟大而孤独的诗人在重重困境中以命中注定的悲剧的方式坚守了自</p>

己的心灵与理想,汩罗江的浪花永远吟唱着屈大夫最雄伟壮丽的诗篇离</p>

骚。这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平、理想、情感、斗争的艺术性诉说,</p>

我们从中看到了屈原深沉的忧患意识:他对于民族故国一往而情深,因之而</p>

喜,因之而悲,他为了自己的祖国忍辱负重含悲苦行,山河破碎,黍稷离离,</p>

屈原的心与之一起破碎;我们也看到了屈原执着的人生追求:他举贤授能,</p>

追求美好,为实现理想九死不悔,他从现实走到幻想走到问卜,寻求出路矢</p>

志不渝;我们更看到了屈原自我完善的高洁人格:他不与群小苟合取容,即</p>

使周流天下,幻境毁灭时,他仍未退让半步,当他既不可去,又不可留,矛</p>

盾无法解决时,他以死亡来殉自己高洁的人格与心中的理想。</p>

从一篇篇屈原诗篇中,我们看到了诗经中所没有和少有的特质:深</p>

婉细腻的情致和无处不在的“我”。诗经的情大多平典冲和,可到了楚</p>

辞中,感情则变得炽烈、激越、昂扬或缠绵、细腻、深沉了;同时诗中有</p>

了“我”,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了个性,诗的生命也就充满了内质与魅</p>

力,直指向我们的心灵深处,给我们带来感动、眼泪、欢喜、惆怅。屈原的</p>

笔有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他将充满原始意味的神巫故事、寓言</p>

神话引来了,他将楚人的俗词鄙语、淫祀巫风引来了,它们化作神秘的气氛,</p>

浪漫的情调,优雅的韵致,绮丽的色彩、迷狂的激情点染着楚辞;他又</p>

引来天地万物驱遣比兴,他用兰花香草、荷衣蓉裳来象征自己品格之纯洁高</p>

尚,他将群小党人比作萧艾臭草、恶禽秽物。这一切的特色,专家们往往称</p>

之为浪漫主义。</p>

精彩篇章推荐</p>

1.离骚题目的意思是遭遇忧患,也有人解释为牢骚。它是楚</p>

辞中最重要的作品,经常被用作楚辞的代名词。它集中反映了屈原两</p>

个意义上的斗争与挣扎,一则与楚国群小党人激烈的冲突,二则在困境中与</p>

自己犹豫一面的冲突,两种冲突激起的感情强烈燃烧,以至于使他的苦闷、</p>

哀伤不可遏止的更番进发,从而形成他诗歌形式上的回旋复沓。长诗的最后</p>

一部分记述屈原驱使龙凤,挥斥云霓,邀游于广阔无垠的幻境之中,他的精</p>

神超脱了现实的羁绊,离开了人间苦痛的深渊。但当他忽然俯临故乡的时候,</p>

感情又发生剧烈的变化,刹那间美好的幻境立刻毁灭了,便又回到现实中来。</p>

他感叹道:“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以为美政兮,</p>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楚辞选注第135页</p>

2.湘君、湘夫人此二篇出自九歌,是主祭湘水男、女</p>

二神的。湘君是一篇凄惋的悲歌。湘夫人在江边徘徊,若有所待。她看</p>

到湘君的身影,便乘着桂舟去迎接,吹着凤萧相召唤。湘君终于驾着飞龙降</p>

临了,他向北走,涉洞庭之波,绝大江之口,见湘夫人在为想恋他而叹息,</p>

他则欲言而未言。湘夫人凿寒冰、开积雪,于艰难环境中乘舟去追求,而求</p>

之不得。湘君临别赠杜若给湘夫人,因为难以再见面,所以二神在江边久久</p>

徘徊。全篇写湘夫人对湘君的追求,渴望,而湘君的态度则较冷淡。湘夫</p>

人同样是一曲悲歌。湘君在洞庭兴波、木叶凋零的季节迎候湘夫人,但可</p>

望而不可即。湘夫人终于降临了,她虽有思念湘君之心,却不敢明言。湘君</p>

以水中宫殿等待湘夫人,但湘夫人旋来即返,临别时也赠湘君以杜若,留下</p>

一丝再会的希望。全篇也都写湘君对湘夫人的追求与爱</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