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任上,曾经的老朋友王诜驸马,给苏轼又送来了官酒、果子及中药等物。早在京师期间,苏轼与当朝的驸马爷王诜关系最铁,时常在一起评诗论画。我们前面说过,王诜出身高贵,手里有不少书画中的精品与干货,而苏轼有的是极高的天赋与鉴赏水平,二人在艺术修养上是一对互为知音的好兄弟。</p>
在这一穷乡僻壤还能够收到驸马爷的礼物问候,让苏轼感到了莫大的慰藉。</p>
在密州,苏轼有一天突发乡思,就给当年一起在川中玻璃江瑞草桥边草地上把酒言欢、一同交游的小伙伴王淮奇写信。苏轼告诉王淮奇,密州的风土饮食都还可以,只是因为减免了百姓们的租税,使得公库空虚。由于正逢灾年的饥馑蔓延,强盗没有一天不出来打劫,好在近期抓了五六十人,局面才稍微稳定下来。</p>
苏轼对王淮奇说,自己新修葺了一座高台(即超然台),有时候登高望乡,下来后便会怅然一整天。近日自己的酒量稍加见长,每天可以饮十五银盏,他日若回到瑞草桥边,一定会去找您一醉方休的。</p>
苏轼还给在杭州时的朋友李行中写信,与李行中一起再来追忆一下在杭州时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在松江时,苏轼就听说有一位自霅川徙居松江的秀才李行中,此人性情高洁,拒绝仕途,其居自名醉眠亭。</p>
李行中,字无悔,福建化州人,徙居松江(今属上海),曾任南宁知军、琼州知府等职。苏轼在杭州时常与之游从,高尚不仕,以诗酒自娱,晚治园亭,苏轼为其题写“醉眠”,后该亭成了文人雅士集会的沙龙。</p>
闲下来时,又收到杭州盐官县安国寺大和尚居则的请求,要苏轼为其所在的寺院写一篇记文。</p>
这位居则和尚,九岁时即出家为僧,十九岁时得了一场大病眼看就要死了,他就在佛祖面前立下誓愿,表示终身遵守佛祖的训诫,等有钱了就建造千手千眼菩萨。结果病愈后,由于财力不足,就节衣缩食三十年之久。用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财物,建立起七丈高的佛像,又建了四重的高阁来供奉这尊佛像。</p>
这不,佛像塑成了,高阁也建成了,就想请苏轼给写一篇记文。</p>
苏轼对于居则锲而不舍的精神十分赞赏,曾将这件事以一个段子的形式讲给东南一带的士子们听,同时对于那些任性欺蒙佛祖的人,苏轼是极为痛恨的。于是,苏轼就提笔写下了一篇《盐官大悲阁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