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稳定在中下游(2 / 2)

于是把话题岔开,试图循循善诱:“喜欢看书,是个好习惯,值得表扬,但是学生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只有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才能考出好成绩,你说老师说的对不对?

“老师您说的对。”

班主任一看,嗨,有门啊,于是来了个趁热打铁:“这就对了嘛,你难道不想像你姐姐那样吗?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

杨小宁稍微思考了一下,一本正经的说:“说实话,想,但又不太想。因为想考上名牌大学,就一定能考上了?大多数人就算拼命学,最后还是考不上,想了也是白想。”

这句话,让班主任愣住了,实在没办法回答,仔细一思考,杨小宁说的这些,的确也很有道理,考上清华的人肯定努力,但不是努力的人就一定可以考上清华。

于是又转了一个话题:“那你告诉老师,将来想干嘛?”

“这个我还没怎么想过,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去做吧。”

这是正宗的一拳打在棉花上,班主任被弄的彻底无语了,于是挥挥手,让他回教室了。

老师内心最喜欢的,还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对杨小宁,慢慢也就失去了学霸弟弟的那种新鲜感,即使偶尔提及,也像顺口带过而已。

只是原先杨小宁的位置,是第三排的中间,那是很多老师心目中的vip宝座,只有成绩拔尖,或者有关系的学生才能享受到。

任何时候,优质资源总是稀缺的,杨小宁这样的成绩,自然没资格再享受那样的座位了。

没多久,他的座位,就被安置到了最边上。

他还挺喜欢这个位置。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发发呆,或者看些自己感觉有意义的书,那都是姐姐留在家里的。

他虽然成绩不好,但并非对任何知识都没有兴趣,比如对地理和近代历史小八卦,那堪称上知天文地理、下晓鸡毛蒜皮,用“博学”这两个字来形容,都毫不过分。

比如说出一个市,他能立刻说出这个市属于哪个省,有什么特产,出过什么名人;讲到一个名人,和此人相关的典故,比如这个人和谁是亲戚还是老乡,后来又和谁做了儿女亲家,他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可惜对老师来说,没用,直接点说,考试不考这些。

初一的时候,一共四次考试,两次期中考试,两次期末考试,无论是分数,还是排名,都是一以贯之的稳定。

全班52个学生,他都是第43名。

不过老师和他,都很满意这种状态,大家互不干扰。

到了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排名有所改变,往前挪了两位,变成了第41名。

当然,这和他个人的努力,并没有太大关系。

因为排名比他高的同学里,有四个人转到县城去上学了,班上就剩48个人了。

这么一算,还下滑了两个名次呢。

他爸妈愈发的慌张,原来还有点男孩大了就会懂事的侥幸,现在已经彻底失去了。

女儿的将来,是不用愁了,但是杨小宁将来能端什么碗,吃上什么样的饭,已经到了不考虑不行的地步了。

他爸甚至在背地里,对着电视上的招生广告,偷偷的给新南方厨师学校和紫翔技工学校,分别打了招生咨询电话,看看能不能把杨小宁送过去,学个厨师或者开挖掘机,好歹也算掌握一门谋生的技术。

人家一听说杨小宁只有十四岁,连忙拒绝,表示最起码得十六岁才行。

没招了,就是想学门技术,至少也得初中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