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黑色阿根廷(2 / 2)

如今的美利坚贵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军事和外‘交’实力却还停留在"洲际级",离辉煌时期的大英帝国还差了很远,那些在阿根廷投资的财团和企业虽有左右阿根廷经济和政治形势的能力,却对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亲德政权没.有任何办法,而距离阿根廷最近的美队部署在四千多公里外的巴拿马,美国主力舰队要半个月才能抵达阿根廷海域,但中途缺乏可靠的补给站,强行干涉面临着国际舆论抵触和同盟国阵营的挟制,而且阿根廷号称南美第一军事强国,陆海军实力不容小觑,区区两三万人的远征部队根本无法将其制服.</p>

正是吃准了这一点,德国政fu对乌里布鲁以及他的军人政权下足了本钱.乌里布鲁执掌政权后,德方全权代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与阿根廷临时政fu签署了一项总规模达到6亿马克的援助协议,帮助阿根廷赈济受灾民众,稳定国内物价,恢复工农经济,当然了,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将投入到军队和贵族产业,而德国政fu所要求的回报仅仅是阿根廷加入同盟国阵营——1930年4月19日,政变发生后的第9天,阿根廷临时政fu与德国全权代表签署了军事合作协定,所有条款秘而不宣.</p>

协定签署次日,德国舰队即以访问名义驶入布宜诺斯艾利斯.闻此消息,举世哗然,美国驻德大使遵照本国政fu授意,向德国政fu递‘交’了一份措辞严厉的照会,要求德国政fu解释德国舰队进驻阿根廷首都的用意,以供美国政fu评估本国公民在阿根廷的合法投资是否有受损害的可能,德国人含糊其辞地做出了答复,这让美国政fu甚为不满.4月25日,美国总统克拉克-胡佛签署军事动员令,美队自亚速尔群岛危机以来首次进入战备状态.在这个国际氛围异常紧张的时期,很多人以为两大阵营的战争一触即发,但美队终究没有远征阿根廷并赢得胜利的把握,他们除了利用军事动作对德国以及阿根廷临时政fu施加压力以外,更多是利用代理人战争的方式打压乌里布鲁建立的亲德政权.</p>

德国舰队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后不久,打着支持前总统伊里戈延旗号的武装分子在在靠近智利和玻利维亚的阿根廷西北部地区反动起义.刚开始的时候,起义者只有数百人,但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起义武装迅速扩增到三千多人,这里面既有奔着美元而来的阿根廷农民,还有不少以志愿者身份参战的玻利维亚军人,他们均由美国政fu秘密支付佣金,拿着甚至比美国正规军还要‘精’良的装备,在一群智利军官的指挥下对抗乌里布鲁政权.</p>

在这个年代,阿根廷不论经济还是军事都强过墨西哥,以阿根廷陆军的战斗力,即便没有外援也能够轻松击败这群为金钱而战的乌合之众,但是依靠智利和玻利维亚的庇护,阿根廷军死而不僵,屡败屡战,让前来围剿的阿根廷军队无可奈何.在美元的秘密攻势下,不断有阿根廷人倒向山姆大叔,派往西北部地区的阿根廷部队士气越来越低,并开始莫名其妙地遭到袭击和埋伏.不久之后,阿根廷西部和西南部也爆发了起义,随着战斗的进行,阿根廷政fu军越来越多地收集到有关智利军人直接参战的证据,乌里布鲁政权乃至德国政fu就此向智利抗议和施压,但有美国撑腰的智利政fu自恃军备强盛,无需惧怕阿根廷的军事威胁,所以一直‘阴’奉阳违,并对阿根廷政fu军虐待甚至虐杀智利"志愿者"的行为很是恼怒,两国之间的对立情绪不断升级,并最终因为"莫雷诺"号叛变事件爆发战争.</p>

进入20世纪以来,阿根廷依靠农牧业的高度发展日渐强盛,智利则凭借矿石的大量出口处于国库充盈的状态,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并无‘交’战先例,只是在长达四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存在一些争议.智利的军事力量一贯强盛,不甘被阿根廷这支"后起之秀"超越,所以当英德两国在欧洲展开重量级的海军竞赛时,这两个南美国家也在你争我赶地进行着一场轻量级的军备竞赛,此间种种‘波’折略过不说,至30年代初,阿根廷海军海军拥有两艘两万八千吨级的里瓦达维亚级无畏舰"里瓦达维亚"号和"莫雷诺"号,智利海军拥有一艘两万九千吨的"拉托尔海军上将"号超无畏舰,阿根廷海军实力略占上风.1930年7月4日,在南部海岸执行训练任务的"莫雷诺"号发生兵变,它向随行的轻舰艇开火,而后宣布脱离阿根廷海军,加入起义者行列.由于阿根廷武装未控制任何港口,"莫雷诺"号向南航行,绕过弗罗厄德角前往智利寻求政治庇护.在乌里布鲁亲信人员的指挥下,阿根廷海军旗舰"里瓦达维亚"号率领多艘驱逐舰和鱼雷艇匆匆追赶,无奈"莫雷诺"号顺利驶入智利的瓦尔帕莱索军港.智利政fu无视阿根廷政fu的外‘交’通牒,以阿根廷处于内战状态为由,坚持扣押"莫雷诺"号及全体人员至内战结束.这场外‘交’闹剧持续到了1930年10月,阿根廷与巴拉圭秘密签署军事盟约,阿根廷对智利宣战,陆军兵分三路,向国土狭长的智利发动进攻;巴拉圭军队在查科地区卷土重来,主动向玻利维亚军队发动进攻.南美战争由此全面爆发--31684+dsuaahhh+25085578--&</p>

</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