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无网之网(上)(2 / 2)

此刻在距离战场十数海里的海面上,拥有另类外形的“俾斯麦”号又一次转向了逆风方向,宽大平整的飞行甲板上,6架外观一致仅是编号不同的双翼飞机逐一起飞,它们的机腹下方各挂载一枚状若雪茄的鱼雷,细看之下,它们跟常见的450毫米鱼雷几无差别,其实重量要比普通鱼雷轻很多,而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攻击力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只是以牺牲航速和续航力的代价减轻了整体重量,并使用特殊的撞针式引信来适应飞机投射的技术要求。同“俾斯麦”号一样,这种航空鱼雷被列为德国海军的最高机密,直至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之后,德国海军航空部队才开始列装,并在整个7月份进行了非常密集的空投训练,以保证每一名飞行员都能够熟练掌握它们的应用技巧。

双翼单座的胡伯特e型攻击机一架接着一架向北飞去,而在“俾斯麦”号与公海舰队战列舰群之间,6艘由旧(www.hao8.net)式防护巡洋舰改装而成的鱼雷艇母舰亦已放慢了航速,舰员们正利用机械吊臂将一艘艘高速鱼雷艇卸至海面。这些鱼雷艇母舰本身就在涌动的浪涛中摇摆颠簸,钢缆吊挂的鱼雷艇也随之左摇右摆,幅度大的时候难免同母舰发生磕碰,每每听到金属刮蹭的声音,舰员们紧张不已,坐在高速鱼雷艇上的驾驶人员也在不停的祈祷,要知道艇上搭载的鱼雷已经装好了触发式引信,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爆炸。

以德国公主之名命名的“维多利亚-露易丝”号,是德国海军的二等巡洋舰,它从1899年竣工至现在其实只有15年舰龄,舰体和内部设备的老化并不严重,只是舰艇技术的跨步式发展让它和它的另外四艘同级舰早早落伍。从1909年开始,它们转为训练舰,若不是进行了鱼雷艇母舰的大规模改装,它们肯定没有机会参与公海舰队的战斗行动,即便回归作战序列,重启六辆也是在对手不甚强大的波罗的海发挥余热。

在“维多利亚-露易丝”号的舰桥上,以海军少校军衔任第1机动鱼雷艇大队指挥官的奥尔登堡王子克里斯蒂安一言不发地看着舰员们使用吊艇柱将数吨重的高速鱼雷艇卸至海面。每艘鱼雷艇母舰均装备2座最大负荷为10吨的重型吊艇柱和2座负荷为5吨的轻型吊艇柱,风平浪静的时候5分钟就能完成半数鱼雷艇的收放,而这些动力强劲的高速鱼雷艇就如同一匹匹向往自由的骏马,只等解脱了束缚,便迫不及待地嘶鸣着、奔腾着。

以往进行训练操演时,克里斯蒂安必是这群骏马的头领,驾艇在海面上风驰电掣,潇洒不羁,好不容易等到有实战的机会,来自皇室的一纸“禁驾令”却让他无可奈何地作壁上观……

一旁的副官看出了克里斯蒂安的郁闷所在,他开解道:“殿下,我们的鱼雷艇大队是以一个战斗集体的形式参战,无论谁击沉了敌舰,都是整个大队的光荣,无论多少年,德国人都会记得,1914年8月7日,德国海军第1机动鱼雷艇大队取得空前显赫的战果。”

自有心思的奥尔登堡王子从嘴角挤出一丝苦笑,他抬头望向远方,内心是多么希望自己成为他那样让她钦慕的人物。然而,超凡的智慧是任何努力都无法获得的,唯有成为功勋卓著的大英雄,才能够匹配她那无比尊贵的身份和近乎完美的气质。

遵照作战预案及旗舰发来的指令,此次率先出击的是12艘“雷霆”。它们堪称高速鱼雷艇中的重型突击者,单艇配备4具特制的轻型鱼雷发射管及一挺13毫米转管机枪,驾驶舱有轻装甲及钢化玻璃保护,战斗全重7。9吨,装配两台280马力的戴姆勒汽油机,最高战斗航速39节,空载极速48节,被普遍(www.biquwu.cn)认为是这个时代最好的超轻型突击舰艇,曾在意土战争的伊奥利亚海战中给予意大利舰队重创。

“雷霆”结群离开,紧接着从鱼雷艇母舰上吊运下来的是18艘“闪电-14”,这种新式高速鱼雷艇号称是10年前开始服役的老式“闪电”的升级型号,其实它们的内部构造和动力设置大为不同,相通之处在于各型“闪电”都以速度见长,因而配备单人座舱且只搭载一枚鱼雷。“闪电-14”在战斗载荷下能够达到45节的惊人航速,只是全速突击的作战半径仅有50海里,用途十分局限也即意味着是一种非常有针对性的战术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