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京师的变化(2 / 2)

“是。”</p>

“这样……就怕百姓不信。”</p>

“所以需要去建立信心,存钱的百姓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称为利息。借钱的百姓还钱的时候也要还本付息,这你应当明白。其中区别便是借钱的利息总是大于存钱的利息,这样银行才可以维持。”</p>

“可是……这样绕来绕去就是将百姓的钱绕在了银行的手里,这是与民争利,又有何益呢?”</p>

朱厚照长了张嘴巴,有些话欲言又止了。</p>

在不在少府里任职,区别还是有的。</p>

“所谓经济就是金银的流通,金银流通速度越快、规模越大,代表民间的经营活动越丰富,这样的流通你可以说它只是转来转去,但只有这样转,百姓才能获得收入。你便这样想,只有有银子的人愿意将地窖里的银子拿出来花,那穷苦人才有机会赚得他的银两是不是?”</p>

汪献若有所思,拱手道:“微臣明白了。”</p>

“你的职责便是这样一个机构建立起来,借钱给百姓让他们把自己的房屋盖起来,到那时京师里处处充满活力,人人都在为了更好的明天辛勤劳作,而朝廷就是要保证这样的活力持续下去。这样说你可明白了?”</p>

“此外,银行一旦开始运转,就会掌握大量的钱财,而且其利息的高低可以对经济的运行施加影响,所以非得朕信任之人担任不可。这一点,希望你谨记。”</p>

“微臣明白,微臣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信任。”</p>

“朕相信,不过……朕建议你可以去接触几个少府的官员,他们比较知道朕到底在做什么。”</p>

“微臣领命。”</p>

这个时候的大明京师已经有70-80万人口,这个规模已经相当庞大,再加上这两年逐渐涌入的人,京师80万人口应当是足额的。</p>

这么大规模的城市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市场。</p>

朝廷不断的使用各种办法来激活京师,其实京师已经与之前变化很多,而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充满智慧的老百姓自己也是能够创造出不同的经济形态的。</p>

即便谈不到创新,也有新事物的进入,比如江南优质的布匹被商人更大规模的运送到京师,因为人口的增加,少府所属的粮食商铺开遍了各大街小巷,少府本身并不种植粮食,于是他们又到北直隶附近的乡野之间去收购粮食。</p>

而因为越来越多的百姓离开农村,其实粮价有一定程度的增幅。这一点朝廷还没监管,谷贱伤农,适当提高的粮价并不完全是坏的,虽然会让京师里的百姓感受到生活成本的增加,但这也是让百姓不那么快放弃土地的一个理由。</p>

除此之外,就连西域的商人都开始增多,</p>

而再极端一些,奴隶的交易都变得更加频繁了。</p>

朱厚照在考虑为其再添一把火,他需要一个示范效应。一个包含勤劳、冒险然后致富的完美例子。</p>

他选择了一家天染成衣店和一家毛笔店!</p>

成衣店是通过书院,书院学生统一的服装由这家叫天染的成衣店提供,一年四季几千件衣服一下子让京师里的裁缝都涨价了。</p>

毛笔店则是通过宫内采购,用于即将新建的几十个私塾。</p>

之后再宣张成田于《明报》之上大肆宣传这两个东家的发财故事,这样一来还愁百姓干事创业的激情不高?热情不够?</p>

就连宋衡府上的姑娘都开始蠢蠢欲动,觉得要是能造出个什么东西就好了。</p>

宋家妹妹名为宋玥,有点古灵精怪,不算很老实的那种,再加上识点字,所以《明报》上的好玩事儿她读得最多了。</p>

“那天染成衣店的老板明明是个男人,做起衣服来倒是颇有眼光,这次啊,书院买了他几千件的衣服,一下子便有几万两的银子可赚,可真是气坏我了。”</p>

宋夫人觉得好笑,“人家赚钱,你气什么?”</p>

“哎呀,我们平时没事不都喜欢缝缝补补,做个衣裳么?你看你给姐夫也做了不少,可原来谁也不知道这还能赚这么多银子?你说咱们亏不亏?”</p>

宋夫人手上还有针线活呢,“亏什么,你原先还说各家的衣服都是各家里人自己做,谁会费那么个钱去买成衣?”</p>

“所以说咱们都这么想,人家才赚了钱。我现在才明白,这京师里啊,有的是大户人家,成衣好,人家就愿意花银子。等这次书院买了过后啊,估计他家的衣服都得抢!”</p>

宋家手舞足蹈的有些可爱,</p>

宋夫人就在边上幸福的笑,“京师的变化,也真是一日大过一日……”</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