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马掌村(1 / 2)

 我们商量了很久,决定留在山洞里等天黑。

此刻正是最闷热潮湿的时候,徒步在老林里行走确实是种折磨,也没必要。

在吴家三兄弟看来,警察不可能为了乌头会骗了几个小钱就进林子。

林子里不光有吸血龙蛇,还有毒虫、毒蛛、和毒蛙。

这里是白灵猴的天堂,可现在它却缩在胡小铃怀里瑟瑟发抖。

胡小铃也在瑟瑟发抖。

她独自坐在阳光下,感觉却象坐在冰窖里。

“再怎么装也是假菩萨”。

吴二中用细树枝清理着那只金镯子,轻蔑的说:“在这小姑娘眼里,那些上当受骗的人还不如只猴子”。

“你不能这么说我师傅”。

小雅涨红了脸:“我师傅用真元珠救了很多很多人,里面也有你们沈家的……”。

“这么说我得谢谢她喽”。

吴二中冷笑:“白衣卫碰巧抓了我们,这猴子碰巧能找到沈家人,而真元珠碰巧能解欢喜花的毒,又碰巧是白衣卫卖给你们的,谁在搞鬼,咱们心里都清楚,把别人当傻子吗?”。

听起来确实象个圈套,一个下毒、一个卖药,白灵猴又在满世界的找法缘人,就凭这几个疑点,乌头会很难把自己择出来。

小雅还想跟他们理论,被我硬拽到一边:“仨榆木疙瘩,不通气,我相信你师傅,这件事跟她绝对没关系”。

“真的?”。

她双手互握,放于胸前:“元祖会保佑你”。

“互相保佑,互相保佑”。

我胡乱还了个礼:“你和你师傅感情不错,跟她几年了?”。

“三年,不过我们……从小就认识”。

小雅也姓胡,十岁的时候离开了胡定归乡跟着爷爷去外面闯荡,几年前爷爷意外离世,她又被朋友拉进了投资骗局,后来流落街头,却意外的看到了法车上的胡小铃。

“本来高护法想收我做徒弟的,把养猴的手艺传下去,可白灵猴对我很凶,每次都会抓伤我,只好拜了元祖当师傅”。

“这猴子除了沈家人之外,不接近任何人,他为什么觉得你可以?”。

“大概因为我也姓胡,会比较用心吧”。

小雅有些不甘心:“只是我不象高护法是把白灵猴从小养大的,所以它不肯接受我”。

“不对啊,它都五十岁了,高护法最多四十出头”。

小雅扑哧笑了,小声说:“这些都是高护法故意传出去的,为了增加神秘感,灵猴的寿命其实很短,如果不采沐红的话,能活十年”。

这要看采沐红的次数,甚至有两三岁的猴子,就被摆到了猴神殿里。

胡小铃忽然冲了进来:“咱们必须马上出去,小白快不行了”。

白灵猴象被冻僵了似的,缩成一团,全身开始发黑,毛孔里分泌出一层铁锈般的硬痂,照这样下去,很快会变成第三十二只铁猴子。

天还没黑,不能回金猴寺,只能继续前进。

又翻了两个山头,吴大个忽然停下来,指着旁边的树墩:“这些是斧头砍的,附近应该有人住”。

他是仨兄弟中第一个站起来跟胡小铃走的,让她惊讶的同时又心怀感激。

“大个叔叔……我年纪小,要是那句话说的不对,你别生我的气……好不好?”。

胡小铃嗑嗑巴巴的,睫毛上都结了霜。

吴大个看了看她,伸手把白灵猴抢了过去,转身大步离开。

“你瞧瞧……”。

吴二中直摇头:“心忒软”。

“行了,咱们仨兄弟换着来吧”。

脚下渐渐出现了一条被人踩出的山道,爬上一处草坡,眼前顿时变得开阔,十几间民舍依山而建,周边是成片的稻田,弯弯曲曲的公路连着天地交接的地方。

我们终于回到了人类的世界。

稻田里有男有女,水鞋草帽,正在插秧。

问了这才知道,这里叫马掌村,三面环山,如同马蹄铁的形状。

村长也姓马,马得,背有点驼,白胡子白眉毛。

他一眼认出了胡小铃,一口一个元祖的挂在嘴边,求她赐自己几粒灵药,老腰疼的受不了。

开始胡小铃还想装装样子,本座长本座短的,后来发现自己灰头土脸,实在跟神仙不沾边,便改了称呼。

“马爷爷,我想麻烦你一件事”。

借蒸笼蒸猴子。

马村长吓了一跳,连连摆手,说这小家伙怪可爱的,干吗非吃了它不可,村里鸡鸭鱼肉什么都有:“保护动物,保护动物……”。

老头就差念阿弥陀佛了。

胡小铃从腰里解下一个小金铃:“吐纳修真法,不觉始归元,马爷爷,你拿着这个,十天之后,我用十颗真元珠和你换”。

“好,好”。

马村长两眼放光。

厨房很大,地锅烧起来很旺,白灵猴脖子上系着毛巾,理发似的坐在笼屉里,其它能漏气的地方都铺着床单。

小雅感觉猴子蒸的不是很过瘾,又在它脑袋上扣了个煮粥的锅。

同益古镇的电话仍然打不通。

胡小铃眉头皱了半天,叹了口气,问我为什么不给媳妇回个电话。

我拿出变形的手机让她看,她恍然大悟,让我放在地上,一脚踩的粉碎。

“你死了吗?”。

这是苏欣晨接通电话后说的第一句:“小妹都报警了,你倒是沉得住气,手机坏了是不是?告诉我地址,我让春去接你”。

聪明的女人,不需要解释。

我让她先说胖子的事。

“胖子找到了,他自己去的派出所……”。

“投案自首?”。

“不,是报案”。

在广场上的那一夜,他压根就没睡,睁着眼睛直到凌晨,内心犹犹豫豫、挣扎了半天,还是决定要离开。

他说自己象是个局外人,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

“这小子,倒打一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