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不一样的华夏媒体人(2 / 2)

这款笔记本搭配不到1MHz的Intel8086处理器,配置9英寸单色显示屏,装有MS-DOS操作系统。</p>

T1100的大小为12×2×11英寸,整机重量为6.4镑(合计2.9千克)。采用了蛤壳式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大小的82键键盘、一个3.5英寸的720KB硬盘、512KB的RAM和一个内置的调制解调器。</p>

T1100并没有内置电池,还需要使用外接电源,而且它的性能比起同时代的台式机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距的。</p>

但是它把电脑主机和显示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整机的重量相比于同期的机器来说已经轻了不少,在便携性上已经进了一大步,而且这一设计使移动计算成为可能。</p>

季宇宁的novo1000和东芝t1100相比,蕞大的不同是novo1000使用的处理器是他的arm系列芯片。相比于t1100的8086芯片,arm芯片的性能更好,散热也更好,这样novo1000就可以做的更薄,更轻巧,整机重量只有不到2.2千克。</p>

当然这款笔记本也同样没有内置电池,只有使用外接电源。</p>

这次奥运会,华夏一共派出了不到70名记者,比前世稍微多一些。其中华夏通讯社的记者有30多名。</p>

国际奥委会一直是根据各个通讯社报道奥运会的历史、国家体育的强弱来分配记者名额数的。</p>

此次华夏通讯社得到了30个现场报道名额,而奥运会记者的名额总数近六千名,分配给华夏的是四十余名。实际上华夏来洛杉矶的记者等媒体人员接近70人。</p>

季宇宁为这些华夏记者一共赞助了50台他蕞新的novo1000便携式笔记本电脑。</p>

前世,在这届奥运会上,西方的记者都用上了IBM的PC机,而华夏的记者却只有纸和笔。</p>

当时法新社曾经报道:“在全世界报道奥运会的7000名记者中,只有华夏人是只能用手写他们的报道。”</p>

那个时候华夏没有手提电脑,连日本人发明的文字传真机也是稀罕物,除了文字、摄影记者外,华夏通讯社带上暗房用于冲洗照片,还带了报务员。</p>

稿件都是通过报务员像码电报一样发回京城。他们每天发的中文消息约二三十条。</p>

每当华夏记者写稿时,外国记者都觉得很新鲜,他们很奇怪华夏记者动几下笔就会很稀奇地出现一个方块字。</p>

而华夏记者看到的东西更稀奇。很多华夏记者回国后都提到,有些外国记者的写稿工具是屏幕只显示两三行字的手提电脑,他们那时甚至不知此为何物。</p>

直到1985年,华夏通讯社的办公室才用上台式电脑。1986年汉城亚运会时,英文报道也用上了手提电脑。</p>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结束后,华夏通讯社硬性规定记者必须学用电脑。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才不再带报务员了。</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