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二十七章 雪(大结局三)(2 / 2)

王韶未死,相反的他弄了一出让宋朝群臣瞠目结舌的事。

先前王韶迁为枢密副使,还是很太平的,但时间长了,士大夫开始虐了。王韶悲愤之下,向郑朗发出请求,让郑朗保荐他参加举良方正科。

举良方正科虽贵,那是提拨后进的,他班列西府副相……

郑朗接到王韶信后,不由大笑,又写了一封信劝王韶,心静自然凉,而且赵顼治下宋朝,几乎达到了巅峰,若没有这个背景,就不容易平灭西夏。赶上了好时光哪,这才建立丰功伟业,人要贵在知足。

有所得必有所失。

并且将自己的信复制了一遍,又与王韶的信合在一起,递给了赵顼看。

赵顼看后也是哭笑不得,将王韶喊来问:“王公,你何至于与后进争夺制试科名额么?”

经过这一折腾,王韶渐渐看开,又因为多次上战场,身上有积伤,于是提出致仕的请求,不给士大夫抹黑机会,咱功成身退了。返回老家江西养老去了。

另一边郭逵也遭到排挤,学习王韶,随后致仕。

其实对于他们俩人来说,这反而是最好的结局。

不但他们俩,包括高遵裕与李宪,先后遭到士大夫的攻击。只有郑朗没有,非是害怕将郑朗逼得致仕,是不敢,纯粹的不敢。

其实郑朗也想退了,不过西北还有一些事务没有解决,不敢退。

但经过三年时间修生养息,战争所带来的经济压力渐渐解除。并且欠负也所剩无几。一旦欠负解决了,宋朝财政将会变得无比的健康。这一切,似乎给宋朝带来了无限生机。

最大的生机是在西北。

无论河湟,还是西夏,因此大面积的绿化,许多地区从荒芜地带变成了绿野,有的树苗还很幼嫩,但那份勃勃生机却是无比的喜人。

最大的生机,却是百姓。

各种杂粮,以及牧草在推广,再加上朝廷又投了不少钱下去,百姓生活渐渐得以改善。这种改变几乎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毕竟以前西夏好战,以西夏的国力与人口数量,发起了那么多战争发,会给百姓带来多大的压力。现在不打仗了,种种政策治理得当,马上老百姓生活就得以改善了。如今,西夏百姓未必对宋朝有多忠心,但至少在百姓民心所向上。郑朗不弱于李秉常。而且这个天平,一天天地向宋朝,向郑朗倾斜。

六月,兴庆府带了一行人。

李宪带着一个客人来到兴庆府。

郑朗狐疑地看着这个少年,李宪道:“郑公,请接陛下口谕。”

接口旨不需要那么隆重,不过也要面对东方伏拜,做一个样子,李宪道:“传旨郑爱卿,朕让李宪将朕的六子带到兴庆府。你好生教导。”

郑朗蒙了,定了定心神,看着这个未来的宋朝皇帝,不得不施礼:“见过六殿下。”

“郑公平身,”赵煦将他扶起来,这个小家伙资质很不错的,史书上最有名的事例便是在他九岁登基之时,辽使来吊唁神宗,蔡确因两国服饰不同。怕他害怕,反复给赵煦讲契丹衣着礼仪。大半天后赵煦问道:“辽国使者是人吗?”蔡确道:“当然是人,但是夷狄。”赵煦道:“既是人,怕他做啥?”蔡确无言以对。

郑朗又在发呆。不要说赵煦,以他如今地位,即便面对赵顼本人,赵顼也要持七分的尊重态度。

他在想一件事。

然后问道:“子范。朝中诸臣怎么同意的?”

李宪来西北倒是可以理解,赵顼比较讲良心,可是李宪这段时间十分地悲催。士大夫几乎在用超级显微镜将他每一缺点放大,然后进行攻击。来西北,避一避风头。不然李宪有可能就让士大夫们活活虐死了。

他能来,但赵煦不能来。

与当初赵顼去郓州不同,哪里是中原,离京城近,而且当时连赵曙地位都没有明确,赵顼地位更低,连殿下都不能算,只能算是一个世子。并且赵曙地位未定,郑朗态度十分关健,收留了赵顼,多少对赵曙明确地位有利,九成以上的士大夫眼巴巴地希望郑朗收下赵顼。

但如今没有当初的曲折,赵煦虽是六皇子,可前面五个哥哥早殇,他是长子,等于是皇太子。按照制度,怎么可能让皇太子出宫来受一个大臣的教育,并且这个大臣还远在西北。

李宪道:“郑公,谁说不是呢。”

看到郑朗,李宪还是很欢喜的,休要指望郑朗会去巴结一个太监,但郑朗对太监一直没有持着岐视的看法,甚至对一些有能力的太监,也十分看重。有这个想法,主要是这段时间他让士大夫们虐惨了。

又道:“然陛下说了一句话,国家未来也,何拘小节!群臣终于不语。”

其实士大夫们倒不是很在意郑朗有没有扶立之功,别人会在意,郑朗何须这个扶立之功,相反的,对郑朗来说倒是一个麻烦所在。主要是制度不合。

不过赵顼非是指制度,而是指郑朗的教育能力。若是包括赵顼在内,郑朗共有十个学生,十个学生当中,一个是有作为的皇帝,四名宰相,大小苏文坛大家,也是两个有作为的大臣,严荣掌管着银行,随后又到平安监,在经济上颇有作为,时恒的格物学,为宋朝带来许多先进的武器。可以说这十人就没有一人差的。

这中间多半是郑朗金手指发崛出来的,但谁能知道,皆认为是郑朗的教导能力。再说郑朗三个儿子,两个养子资质平庸,也中了同进士。知道李贵是郑朗儿子的人不多,但都知道李贵自幼就随郑朗学习,科举时名列榜单前茅,若非是外戚,又是一个有作为的青年。

郑朗渐渐被神话,他的教导能力同样在神话。

若是能替宋朝又教出一个好皇帝,就能足保宋朝未来数十年又是一个太平时光。那么北宋一代接着一代上去了。

所以个个认为有违制度,不过想到这一点,又一个个不吭声了。

个中原因李宪一讲,郑朗也就想明白了,但他还在想。

没有那么简单的,象宋高宗与宋孝宗的那种例子很少很少。有人说为何中国封建王朝那些皇帝们为什么不早立太子,非是不立,太子一长,皇帝又没有死。就是太子很孝顺,他手下的一般人也会篡夺着他有动作。

最后做为皇帝本人,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杀子,废子。第二种是让位,但让位会有什么结果?往往前面让位,后面就因病去世了。但天知道是真病还是假病。

所以一般不到万不得己之时,多不会提前明确皇太子的地位。

现在这样一来,赵煦就等于将这个位置明确下来了。也许大臣们反而十分高兴,东宫早定,对国家好啊。但赵顼为什么要这么做?

而且今年正好是元丰八年!

想到这里,他担心地问李宪:“陛下身体康否?”

ps:这本书明天结束。开了新书,已签约,一本仙侠书,挂着历史皮的仙侠,请各位书友前去支持一下,收藏,会员点击,与推荐票。名书《创世》,链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