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一蓑烟雨(2 / 2)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0 字 2022-11-04

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大挑”要求举子容貌出众,有人却能因为丑得别具一格而幸运入选。有一个叫金孝廉的举人,五官布局极不合理,旁观者都不敢正视,因为看了都忍不住发笑。然而,此公一进挑场,负责主持的某王首先挑选他为第一。一时间其他王公大臣相顾错愕不解,那位王爷说:“不要惊讶,此人胆量可嘉!”众人仍不解其意。该王解释道:“此人面目如此,却敢于进入挑场。没有三国姜维的胆量,岂能达到这种地步,可见是块做官的材料!”王爷的一时心血来潮,便决定了一个举子的前途命运。

这种简单地看相貌、靠感觉、凭好恶的选人、用人标准,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但对于那些个学业不佳样貌不俗的士子却是裨益良多的。

在斗笠翁看来,冯过便生就了为官入仕的好皮囊,心下不免一阵忿闷。

冯过自是不晓对方微妙的心理活动,上前一揖:“可是稼轩先生当面?”

斗笠翁淡淡的瞥了冯过一眼,不置可否,顾自除下蓑衣、斗笠,抖了抖水珠,随手挂在墙上。

冯过心下苦笑:好有个性的老头啊……但看清对方摘去斗笠后的容貌,瞬即改变了先前的念头。

所谓的“斗笠翁”根本不是“翁”,四十多岁的模样,清癯的面容上带着淡淡的忧郁,眼神略略空洞,仿似大彻大悟后的超脱,但何尝不是阅尽沧桑后的无欲无求?其实,细看之下,此“翁”五官棱角分明,虽然胡子拉碴,但仍难掩那份隽逸。身上套的灰色道袍浆洗的发白,也不会给人不修边幅感。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左颊那道伤疤,约有两寸长,从唇角直至眉角,端的是触目惊心。

眼见着对方推门而入,冯过与沈致信面面相觑,心下狐疑不定,莫非此人并非道号“灵云子”的“稼轩先生”?

好在那人进屋后,轻轻抛下一句:“进来吧。”

“白石观”委实名不副实,内里极为狭仄,且隔出两间,里间大概是卧室,外间只一张小几,两条矮凳,摆设简单到了极致,完全瞧不出丁点道观的影子。

那人走到屋角水缸处,拿起木瓢舀了瓢水,咕噜咕噜灌下,极是舒爽。灵山泉水清甜,山间居民皆以竹筒将泉水接引到自家,也算是充分利用资源了。

“家中简陋,无茶有水,且自饮去。”

冯过倒是从善如流,一瓢清泉入喉,煞是爽利。

那人见冯过举止从容,浑身上下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气度,与拘谨的沈致信对比鲜明,不免对这少年生了几分赞许:“是清溪先生让你们来的吧。”

冯过心下再无疑惑,从袖兜中取出资哲写的书信:“这是资先生给您的信。”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应物变化所谓大道无为、以雌守雄、刚柔并济也。且古籍亦有“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之说,自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昌之佛教思想、楚之佛儒思想均处“伟大时期”,但其间道家实力却压倒二教。

凡此种种,足以证明道家在常定王朝的地位,时人尊道、供奉三清也正是顺应大势。

当然,眼前这位道士虽然自号“灵云子”,可除了身上那件不像道袍的道袍勉强可以佐证身份外,实在是看不出哪里像道士了。嗯,草庐悬挂的那块竹匾倒是写了“白石观”三字,笔法自然,很是有些清静无为的意境。

冯过素来不信佛道,尊重此人却是因为对方是自家先生的好友,更是“稼轩先生”。

若是猜测无误的话,眼前此人应是那位大人物,理应受世人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