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荣损一体(2 / 2)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0 字 2022-11-04

二是担心所录非人。考官的自我约束还表现在担心士子文不如人。如主持嘉靖十九年江西乡试、嘉靖二十五年广东乡试的泰和知县萧万斛就意识到,科举以文取士,考官以文观人,只有两种结果:一是文如其人,如陆贽得韩愈,欧阳修得苏轼、苏辙;一是文饰其人,有的人“躁而词庄,贪而词介,暴而词温,懦而词劲,冥而词昭,是将循奚道以决之”,担心以文取人,会不会出现人和文判若云泥的情况呢?所以,多数考官秉持荐贤为国的公心,不敢玩忽。

三是重视自己的声誉,阅录认真严谨,能积极主动、及时发现问题,珍惜自己的名誉,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取才,工作严谨细致。

本科江西乡试录中,李格非令每篇题目下,注写考生姓名、同考官“阅荐”、正考官“批语”等字样,公之于众,可为“贤书”。如此一来,考官之公与不公,录中士子之贤与不贤,不仅白纸黑字,而且有待乎将来之验证,即“名与实符,文与事合”,乃冀此有裨于国家,有光于科目,有重于乡国。

总而言之,他这位主考官是尽心尽责的,也问心无愧。

当然,从冯过处得了一阙中秋节,于他更是意外收获,这样足以传世的词即便是不好此道的他也是叹为观止。自己乃是第一个读者哩,与有荣焉。

末了,他不忘叮嘱勉励一番,告诫冯过切莫懈怠,虽已是江西解元,来年春闱亦是大意不得,届时南方士子云集南京,少不了一番龙争虎斗,万一有个差池,落榜亦非绝不可能之事。

冯过自是表示谨记在心不敢或忘。

这并非是他胡乱晋敷衍座师,而是如假包换的真心话。

是时科举分南北榜,北榜占四成,南榜六成,会试后共赴汴京参加殿试,而南榜士子质量更是远胜北榜士子。

大定立国之初,江西进士录取量占全国首位,甚至有“江西内阁”之称,一时间,台阁重臣皆是江西人——杨士奇,解缙,胡广,金幼孜。

太宗后,浙江以其丰厚的人文底蕴、秦楚以来奠基的理学传统,很快就在科举的成功上超过江西。王阳明的横空出世,更是激励了浙东几府的进士读书上进。到了仁宗朝,浙江已经牢牢树立起全国的卓越地位,人文荟萃,藏书领先,成为学术的重心。绍兴、宁波、嘉兴三府科甲鼎盛,更有了“绍兴师爷”之说——人才过剩,做不了官,只好去做师爷了。

神宗以后,更加富裕、资源更为充沛的江苏终究取代了浙江,以无与伦比的优势,成为全国科甲鼎盛第一之省。谢肇淛《五杂组》以一个福建人的视角看全国,得出了“三吴赋税之重甲天下,一县可敌江北一大郡”的结论。朝中习惯按登科年限、座主和地域结党,江苏出身的进士结党夥矣,“东林党”、“昆党”已初具雏形——仅凭书院和州县关系就可连结成党,足见江苏科甲之鼎盛。即便刨除家族地域“请托”、舞弊之成分,江苏的科举成就在此时也无人可以比隆。

此外,还有在哲宗、英宗、明宗朝时科举风光无限的福建省,堪称其时第一考试省,不仅上榜人数最多,占据了大约全国进士的四分之一,还曾经创下了连续四届状元都是福建人的纪录,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龙门一半在闽川”。

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此四省是为科举强省,几乎垄断了大定近六科会试的状元,进士人数比例近七成,历届南京会试竞争激烈,不乏解元落第者。

此时距下科会试不足半年,行百里者半九十,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李格非自是相信冯过定能赴东京殿试的,届时囡囡见着“偶像”想必很高兴的吧……咦,我怎么又想着这事了?

天下没不散的宴席,九月二十日,李格非偕同考官共同返京,冯过等也决定返乡。

想到乡试捷报已送至家里,家人定必是欣喜若狂的,念及于此,小伙伴们返乡之心愈发急切。

不过,世事难料,某些突发事件延缓了他们离开南昌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