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当局者迷(2 / 2)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0 字 2022-11-04

亚圣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他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要仁政,关键在于“君为轻”三字。经过常年洗脑……常年儒家思想洗涤,皇帝居然认可了这核心价值观。嗐,不认可也只放在心里,这些臣子个个都是演说家,太能说了,整日里在你耳边嗡嗡嗡嗡嗡嗡的就问你烦不烦?“轻”便“轻”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江山还是常定王朝的不是?

“民为贵”?呵呵,不存在的。执掌朝政的大臣最贵。当然,“贱民”是不可能说出口的,心照不宣。

但表面功夫还是得做。譬如说,刁民……百姓抱怨税赋太重,那就偶尔减免些,老百姓还不感恩戴德?百姓最好愚……安抚的。你说什么,当官得为民作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有的呀,譬如那包黑子,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来更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呵呵,包青天哪,了不起。照理说,这样的官员会步步高升甚至位极人臣的吧,可事实呢?他包拯直到临死前一年方升任枢密副使这么一个鸡肋位置。从二品,貌似官衔不错,可也仅此而已。他病逝后倒是风光了一回,仁宗皇帝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人生巅峰在死后方姗姗来迟,有趣吧。

这样的人,在民间官声极佳,可在官场却是为同仁不容且排挤的,在作为“带头大哥”的皇帝那也留不了啥好印象。何解?同僚自不用多说,你能力出众、公正无私岂不正反衬了别人的尸位素餐与公私不明?掀桌子哪,得罪人。于皇帝而言,你纠正越多的冤假错案越受百姓拥护就越是打皇帝的脸,满朝大臣都是皇帝殿试点中的,你告诉我这一个个都不可信?!揭盖子哦有冇想过给皇帝小小的面子?

嗯,亡者最大,假假的给你些尊重,反正追赠什么的不要真金白银对吧。

总而言之,要想每一位官员都真心实意的为民服务,那才是真的痴人说梦。

士庶有别,官民不可能相亲。

否则,大定百五十年就不会有超过百次的“农民起义”了。

正所谓是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广大劳苦大众之所以奋起反抗,天灾是少部分原因,人祸才是绝定性因素。而所谓“人祸”,便是鼓捣出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的贪官污吏。

显而易见的是,这层出不穷的农民暴动并未能成功,或被剿灭或被招安,朝廷还是这个朝廷,官员仍是一茬茬的更替。

需要说明的是,朝廷果然是行仁爱施仁政的,但凡接受招安者绝无秋后算账之虞,甚至还择优充入军中成为正规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嘛,只要没被当场俘获,事后大不了被招而安之。造反的成本太过低廉,又有后路可退,作甚不搏一搏?万一真成了呢?

哼,只要逃过当下这一劫,从此天高任鸟飞也。

方腊一边心不在焉的应付着英宣,一边等谋着接下来该怎样积蓄力量以图卷土重来。

这时,他隐约听得一道熟悉的声音,那是——利箭高速飞行的破空声!

在这些逃亡的日子里,总会有追兵缀在后面,罕有靠近接战,只远远的攻击,用的虽不是军中制式弩箭,更非射程有限的火器,而是普通弓箭——杀伤力不强?方七佛与方亳便是太过不以为然方险成箭下亡魂。

那声音,好熟悉,好消魂……

“噗”,一箭飞来,呼啸声过,英宣应声仰翻。

方腊只觉心脏骤停,脑中一片空白。坐在他左侧的王寅来不及示警,猛地将他扑倒在地,两支箭“噗噗”射中亭柱,入木三分。

稍后,一班人马或翻墙或从院外的大树上跳将进来,口中喝着“缴械不杀”,挥着刀剑掩杀过来,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