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壮怀激烈(2 / 2)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0 字 2022-11-04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写的一篇散文,他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引用了梁元帝《采莲赋》,这篇言情小赋,描述少男少女之间的荡舟嬉戏的场景,在当时那个环境下,这样的情节放在教材当中不太合适,《荷塘月色》就被删减了很多次。

岳飞的《满江红》也被一首同名作《满江红·小住京华》给取代了,前者是岳飞抗金,后者是秋瑾写八国联军。

同时,又引入了西方的《爱迪生救妈妈》一类的文章,且这是一篇虚构的文章,它也根本无法普及任何科学知识,但在一些人看来,这就是在同国际接轨。

呃,莫说了,说多了会内伤。

是时,方腊被一枪逼回院内。这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发生了——堂堂圣公好巧不巧的一脚踩到一块石头,许是崴了脚,身子一个趔趄,摔倒在地。更巧的是,他的后脑勺精准无比的重重磕在一小块不起眼的石头上,恰巧这块石头朝上部分是尖锐的。一代枭雄、“永乐”皇帝方腊一句话都没留下,瞬间命丧当场。

呃,人生无常,珍爱生命,且行且珍惜。

一句话,搞风搞雨的方十三被两块石头给带走了。

当然,其时是不明所以的,反正在冯过看来,好似在狙击手在暗处放冷枪。嗯,最长一枪。

几个首领被“狙”掉,数百溃兵被包了饺子,除了少数几个负隅顽抗丢了性命,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弃械投降。谈不上群龙无首,原本就不是意志坚定的革命者,其它的都是虚幻,小命才是自己的。

后面就是繁琐的扫尾工作,这些自有专人负责,好在书院师生无恙,这便足够了,那些个刁民杀一批关一批放一批便是。

冯过等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在惊魂未定的杨长孺引荐下方进了书院。他并不晓得小杨同学为盼来的救兵不是自己而失望,得恭喜他哈,喜提粉丝一枚,要知道那个时空的粉丝力量是无穷大的,绝对的名牌洗衣粉,可以洗清一切污诟……他只是单纯的想见见那个一枪送走方腊的官兵首领。

呃,将校与士兵其实不太容易区分。普通士兵作战时只有衣甲,头上戴的是皮莅子,而将领披甲不同。另一个方法是看刺字。

脸上刺字,即黥面。

黥面本是一种从上古时期延续下来的刑罚,而在军队中大规模使用,始于楚末军阀混战时期,被各个军阀势力用来防止军中士兵逃亡——

召募之制起于府卫之废。楚末士卒疲于征役,多亡命者,梁祖令诸军悉黵面为字,以识军号,是为长征之兵。方其募时,先度人材,次阅走跃,试瞻视,然后黵面,赐以缗钱、衣履而隶诸籍。

刺字通常在身体哪一部位呢?有“黥其面”、“涅手背”、“手号军”之说。大体说来,大定军人刺字的部位与社会其他人一样以面、手背、臂等处居多。

为什么要刺字呢?

招募士兵有“招刺利物”一说,即每每招募士兵,经体检合格后,在脸上刺字,然后再发给衣服、骧钱。如果是行伍出身因军工累迁可用药除去入伍时所刺的字,但除不除并非由自己决定。高级点的甲士、禁军,刺在手背、胳臂、小腿等容易发现的地方。

为表达某种意愿或志向而刺字。如仁宗王则起义军于面刺“义军破常军得胜”字样,表示推翻常定统治的志向。

为表明某些军人的来历。如神宗熙宁七年在河北招募番人弓箭手,皆在左耳前刺“番兵”二字;元丰三年,种谔将“效顺”大定的部族人一律刺上“归汉”两字。

为防止士兵逃跑,这是军人刺字的本意。

总之,将领不一定刺字,士兵却一定是“黥面”的。

嗯,岳飞就没有黥面,人家在后背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岳母刺字嘛,人尽皆知的故事。不过,就是不知道这个时空是否如此,大家初次见面,也不好掀开衣服来看不是?

话说冯过知道那位立下奇功的营指挥乃是岳飞时,委实是惊呆了。作为历史爱好者的他,最喜欢或者说尊崇的历史人物便是辛弃疾与岳飞,一文一武,允文允武,老辛已成了忘年交,那岳战神呢?

不算太妙的是,岳某人知道这唇红齿白、面如冠玉的少年人乃是江西新科解元郎后,只是表现出了恰到好处的善意,至于一见如故什么的,装不出来。

岳指挥倒是对贾小春很感兴趣,一是春哥身上那该死的军人味道,二是贾某与牛皋乃是老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