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对酒当歌(2 / 2)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0 字 2022-11-04

其实他倒是从未自曝身份,但国子监是什么地方,大把的“高干子弟”呢,他再低调也被“人肉”了出来。即便他谨守资哲“低调”之嘱,也有不少人明里暗里的大献殷勤。都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学校亦然。

据他介绍说,陈东,字少阳,丹东人,出生于“自五世以来以儒嗣其业”之家,其早有俊声,倜傥负气,乃是国子监上舍生。

王安石变法时,教育取士有新法名为“三舍法”:太学生员,分三等,以初入学生员为外舍,不限员,自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以百员、内舍以二百员为限。其生员各治一经,从所讲之官受学。主判官、直讲,逐月考试到优等举业,并申纳中书;学正、学录仍于上合内逐经达二员充。如学行卓然优异者,委主判及直讲保明闻奏,中书考察取旨除官;其有职事者授宫讫,仍旧管勾,候直讲、教授有缺,次第选充。在舍读经为主,以济当时科举偏重文词之不足。

元佑曾议废三舍法,但只是修订其条制及废止上舍推恩授官之例。绍圣时,又恢复升补推恩之法。元符时,更将三舍法推行至府学。英宗正和元年,诏天下州县皆置学,并行三舍法;县学生选考升入府学,府学生每三年贡入太学。另将太学上舍生增至二百人,内舍生增至六百人,外舍生增至三千人,且另立外学以处外舍生。崇宁二年,诏罢天下州县学三舍法,惟太学(改名为国子监)仍存。

大定重视教育文化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太学生,国家免去他们的差役之外,还每月发津贴,如果学行优异,在科举道路上还可以越次擢拔,比如直接授官,或者不需要经过省试而直接进入殿试,诸如此类。

当然,国家的优待也不是白给的,当时太学生的学习也是鸭梨山大,从外舍生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为上舍生,要经过无数次的考试,而且升等的比率又不高,压力我猜想绝不低于现在的高考。

到崇宁年间,虽然不用原来的每个月频繁考试了,但每季度还是要考试一次,每次考试的结果要和品行方面的测评一起记录到学生档案,并且每季度按照积分排名,年终给予校定,以上叫“私试”;另外,所有太学生每年还要参加一次“公试”,公试要分等第的。

最后,公试和私试还要一起结合考评,决定这帮学生的前途,优秀的升迁,良好的就地升舍。可恶可怖的是,对学业品行不达标的,太学实行积分排名淘汰制,予以退送和除名,退送就是退回原来举荐之地。

是以,太学生们除了有可能在自家学校院子里高谈阔论外,余下的时间,也就是埋头读书,应付考试,争取科举上的功名。

陈东也是一个被地方推荐上来的贡生。

事实上,关于陈东其人,资云亦是语焉不详,或者说是言语中多有保留,冯过却是听出了其中未尽之意。

在蔡京的支持下,国子无论规模、考试制度还是学生的待遇,都较前有了新的提高提升,颇能够体现传统社会君主追求的文治升平。

但是与之伴行的是,对太学生的明里暗里的思想言论控制也更加严格,比如崇宁宗就曾经亲自颁布诏书,把很多书籍列为禁书。再如对太学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有和当局不同意见的,就采用连坐惩罚的法子处置:

自崇宁以来,以学校之法驭士人,如军法之驭卒伍,大小相制,内外相辖,一容异论者居其间,则累及上下学宫,以黜免废锢之刑待之。

太学生的言论自由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只准唱赞歌、不准唱反调成为了一条潜规则,学规以“谤讪朝政”为第一等罚之首,不懂这条潜规则或者考试的时候不小心触犯了所谓的时忌,那你就等着进自讼斋(反省院)反躬自省吧。

不得不承认,在专制专权的操弄下,皇帝和蔡京颇为成功,一时间居然出现了“士无异论,太学之盛”的场面。懂事的太学生们纷纷写文章搞肉麻,大唱赞美诗,以至于皇帝“幸学,多献颂者”,你看,上倡下和,一幅多么令人舒心和谐美好的景象。

但陈东偏反其道而行之——朝廷大作雅乐,曾命太学生学习弹奏,择日试于廷殿,并迁官给赏,陈东力辞,曰:“岂有此事,万一有之,吾可以侥幸进身耶?”陈东刚直无私,不戚戚于贫贱,令众学子大为惊叹。

他甚至直言不讳地提出了“六贼”之说,嗯,头铁如斯,也是没谁了。

奇妙的是,这样的人……居然还能活着?!

冯过倒是极为佩服,不论如何,敢直于发声者,初衷即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