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军制(2 / 2)

野蛮的东方 徐键魔 0 字 2022-11-04

想要建寨就要掌握镇子,想要掌握镇子,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实力,另一个方面就要搞出点新花样。

所以接下来的几天李信都在训练壮丁。

加上新挑选的三十人,现在李信的壮丁队伍已经有了五十五人,对于他这个从没当过兵,只接受过军训的菜鸟来说,已经算是不小的势力了。

为了方便管理,他必须将壮丁们编练成军。

李信还搞了一个小小的成军仪式。对于自己的第一批武装队伍,李信心里有说不出的欣喜。

发钱的时候被鸡公山头目们闹了一回,发官的时候就没那么多事了,鉴于队伍只打了一场仗,也就只封了几个小官,在封官的同时,对于每个人的地位和待遇,李信都说的明明白白。

封官的一共六人:什长两人,丁二和李贵。

伍长四人,于福,孙来喜,孙喜旺,吴阿狗。

这年月的农民名字真的很简单,不是数字就是什么福禄寿喜财,等将来当了大官,说不定他们还要给自己起个威风的名字。

明朝的军制是十分复杂的,光卫所就有很多种,职位和职衔又有区别。职位是参将,守备,游击这类官职,职衔则是百户,千户,指挥使这类官职,有时候没有战事,职衔也是职位。

李信没功夫去研究明朝军制,但完全搞后世那一套也不太现实,想了很久他搞出一套半新半古的架子。

职衔用后世的体系,就是预备兵,农兵,三等兵,士官,少校,少将这个体系。

职位就用明朝的职衔,伍长,什长,小旗,百户,千户,指挥使这个体系。

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手下的士兵们对于职衔琢磨不透也不打紧,一看职位是千户,指挥同知,也知道大概是什么级别的官。而职衔可以帮助李信对手下的士兵进行划分和归纳,包括发粮饷,储备干部,重点关注等等。

所以一番操作下来他封了两名一等兵,四名二等兵,十九名三等兵,三十名预备兵。

预备兵和三等兵之间还有个农兵,预备兵是没钱的,只有到农兵级别才有每月半两银子的粮饷,也就是说新加入的那些帮闲没钱拿。

李信觉得士兵这类人,没上过战场,没见过血,算不上真正的士兵,只有打过仗的才有资格拿钱,不过训练期间也不能白干,有个半两银子差不多了,等这三十名帮闲全部经历了严格的训练,就把他们提升为农兵,可以拿粮饷。

也就是说训练好的新兵是农兵,每月有半两银子的粮饷,上过战场并且没逃跑的士兵,可以做三等兵,每月一两银子。上过战场又杀过人,就可以继续提升职衔和粮饷,等战事结束,按职衔和空缺分配职位。

其实这种结构就跟后世的试用期差不多,不过试用期不给钱或者只给很少的钱多少有点缺德。但考虑到现在大明朝这个世道,给饭吃就相当于试用期工资,还是很合理的。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李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与时俱进。

手底下那些士兵非常兴奋,特别是那几个当了官拿了更多粮饷的人,脸上洋溢着“未来可期”的表情,不过他们的噩梦才刚刚开始,因为李信接下来要做的,是严肃军纪和加强训练。

考虑到这些士兵大字不识,贸然搞个七八十条军规也没人能记住,实际上李信自己一时间也想不出那么多条例。

所以李信研究来研究去,搞出了类似后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东西,其实李信只听过这个名头,甚至连那首歌怎么唱的都不知道,就知道个开头“格命军人一切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他所研究出的名头,叫四大律七小律:四大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一切缴获要归公,不准抢劫百姓,不准放火。

李信对放火算是深恶痛绝,放火是华夏古代农民造反惯用的技俩,充分反映出穷苦百姓对统治阶级的痛恨,特别是那些穷奢极欲的帝王们。

可是一把火烧掉的,不只是王侯将相们的罪恶,还烧掉了古代文明的结晶,那些结晶说到底也都是用农民的血肉汇聚而成的。

项羽烧掉了阿房宫,朱温烧掉了长安,如今的人们,再也看不见阿房宫的辉煌和长安的鼎盛繁华。

留住文明与文化,不只是为现在考虑,也为让后人目睹祖先们的伟大创造,否则光凭一张嘴,几张纸,又能有多少情感上的共鸣?

接下来是七小律:不准奸淫妇女,不准私自处置俘虏,不准破坏庄稼,战斗期间不准捡钱,善待百姓,不准私斗,不准酗酒赌博。

这年月还不流行尊重俘虏的权利,一般都是要么招降要么杀掉,所以具体怎么做还要通盘考虑,不能让手底下人随意报私仇。

而战斗期间不能捡钱是李信根据现实需要加上去的,明朝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有个很奇特的状况就是所有人都开始不要脸,可以说整个民族的灵魂都已经开始腐朽了。

官兵追流寇,仗还没打,先唠一唠,准备给多少钱啊?给够了放你们走,没给够就消灭你。战场上也经常干这种事,眼看战事不利,先扔一堆钱,撒得战场到处都是。胜的一方忙着捡钱,败的一方借机开溜。

所以很多时候流寇都是官兵放跑的。李信还记得一个小插曲,说是辽东的祖大乐跑到河南剿匪,因为跟陕西人语言不通,一直追着打,赢了不少仗,后来时间长了学会了陕西话,他也开始捞钱不好好打。

手底下这么一帮人,崇祯还能不上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