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虽然已经到了晚春,但夜晚的天气依然很凉,军士休息也需要点起篝火取暖,而马料也没有了。
商议后,雷鸣便派遣张罗彦进村子找里长。
何为里长?难道这村子的负责人不应该叫村长吗?
不是的,明朝打破了村子的概念,实行的是里甲制度。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央政权的力量一般很少能够有效地延伸到乡村。
一般来说,中央政权为了减少管理成本,行政力量一般只延伸到县一级。
再往下,官府只管控制地方上的财税、司法、军权和意识形态解读等大节,把一部分琐碎的事务管理权交给地方上乡绅耆老管理,甚至有的政府连征收赋税这种大事,都交给地方上的私人统一征收,俗语叫“皇权不下乡”。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加强对乡村的有效控制,就结合户籍制度在乡村实行里甲制度,规定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其名称,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
所以,你要是在网络上查阅明朝的大城市城区图时,发现标注的街道小区都叫坊。当然,你查不到具体的乡村名称,因为这时代根本没有掌握测绘技术,所有的地图都是官府召集的能人根据大致情况画出来的,比例尺就没有了,能有一个示意图就不错了,乡村这种小地方,怎么会标注在地图上呢。
明朝里甲制度的具体操作就是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一里编为一册,称之“图”。按照丁粮的多寡,排出一个次序,前十名按照排位轮流担任里长。每户任期一年,十年为一轮。剩下的一百户中,每十户为一单位,选定其中一户为甲首。这十个甲,也要排定一个次序,每年都按次序派出一甲,也就是十户,去应役,十年一轮换。不应役之年,叫作“排年”;应役之年,叫作“现年”。到了应役之年,现年甲首带着自己所辖十户人家,当然含有自家所出的壮丁,到现年里长那儿报到,然后一起前往官府,在规定时间去规定地点干活,完成后,甲首再把壮丁们带回来。
要是这个村子没有一百户咋办?官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将就近的村子合并在一起编制成一“里”,但有的官员很聪明灵活,上报编制是一回事儿,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实际管理就会将里甲编成大里甲和小里甲,比如目前所在的这个村子有近三百户,就编成了两个大里甲。
张罗彦去村子找里首,搞不清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大半夜的谁敢开门?所以,张罗彦费了很多的劲儿,才找到这个村子今年的一个里长。
有了这个里长,很快就找到了另一个里长。
里长听说张罗彦是朝廷的官员,带领的是去京城勤王的军队,路过需要买一些柴草,也发现了这支军队的纪律很好,没有进村子打扰老百姓,就十分的配合。
有了里长张罗,很快就买到了柴火和饲料。
当然,很便宜,谁敢开高价多要?
美美的吃一顿,除了负责警戒和侦察的士兵,十分疲乏的大家很快就近路了梦乡。
雷鸣等人依旧是坐在车上睡觉,就这么一个条件,没有办法。
李钰,张兴、张旺,三个人轮流站岗,他们的手里和车上有重要的东西,不敢马虎。
下午很早就吃饭,然后更太阳一落山,大队人马立刻出发,侦察兵前出十几里侦察。
如此昼伏夜行,两天后的早上,大军到达宛平城的东北。
此时,宛平城早就被李自成的部队占领。
农民军没有制式军装,也就是在穿着的老百姓的衣服外边穿上各种各样的盔甲,五花八门穿什么的都有。
这就给雷鸣他们出去侦察创造了条件。
经过一番伪装,张罗辅带着十个聪明伶俐胆子大的人冒充是农民军出发了。
此时,李自成的人马已经将北京城围的水泄不通,但他们仅仅是占领了北京周边重要的节点,农村基本上没有管,所以,雷鸣他们也没有被发现,只是不敢松懈,人马就分成了两班,一班警戒,一班睡觉,轮换着休息。
很多人睡不着,毕竟已经快和农民军接火了,不远的地方就有农民军的大队人马。
雷鸣、马岱、张罗彦、方正化都没有休息,等待这出去侦察的张罗辅等人回来。
两个时辰,也就是大约十点钟,张罗辅等人回来了。
“情况怎么样?”,马岱急切的问道。
“看情况流寇攻过城,但京城依旧在官兵手里。今天上午很奇怪,流寇没有攻城,都呆在城外休息,我们围着北京城转了一圈,发现内城的外边流寇布防的兵马较少,大量的人马都聚集在外城周围,基本上都聚集在城门周围。”
“他们有多少人马?”,方正化也很急。
“不好说,恐怕有几十万,我们怕被发现,装着是流寇的传令兵,也不敢停下细看。”
雷鸣点点头,这特么的和历史记录基本上一致呀!看来是李自成派遣在居庸关投降的太监杜勋进城和皇帝朱由检谈判去了,所以,农民军就没有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