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船边少年,楼头佳人(1 / 2)

大宋好时光 尹三问 0 字 2023-01-08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xbiquta.com</b>杨浩心里比谁都清楚,那是一番无稽之谈,荒唐之言。

可那又怎样呢?

固然神乎其神,匪夷所思,却也真真假假,亦真亦假。

相比于完全的谎言,自己还是有真凭实据的,玉米、土豆、玻璃、塑料瓶,这些实物切切实实在眼前。

陈抟老祖这等神仙般的人物众所周知,就连临时客串的洪七公,却也是“确有其人”。

凭什么说自己信口雌黄呢?又有什么实据来否定呢?

更何况睡神仙陈抟之名是从赵祯和赵元俨口中道出,可不是自己说的,谈不上欺君。

当然了,赵祯肯定会有所怀疑,哪怕嘴上言之凿凿不在意,但背地里肯定会有详尽调查。

多疑,是皇帝的通病。

宫中膳房有没有鸳鸯五珍脍不重要,权当是个玩笑,出错了也是洪七公背锅。

一番毫无漏洞,过于完美的说辞,反而更像是谎言,时不时犯点无伤大雅的小错,或许更容易取信。

赵祯多半会派人上华山去寻访陈抟,结果是注定了,必然查无此人。

却不能因此认定自己是虚妄之言,扶摇子那等神仙人物,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见踪迹不足为奇。

虽然无法证实,却也不能否认,兴许渐渐就成为事实了。

有时候真相是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用的真相”。

和辩论是一个道理,对自己有利的例子自然要善加利用。

对帝王,于朝廷而言尤其如此,一个“有用的真相”远比实情有用的多。

玉米、土豆的作用,陈抟的影响,一个果民腹,一个安民心。

这个道理,赵祯自然明白。

杨浩也明白,所以才敢这般自信。

一个神乎其神的完美来历,就这样诞生了。

也不枉杨浩在家苦思冥想多日,煞费苦心人弄出这么一套说辞。

自己随身携带之物,发明创造,甚至是某些过于匪夷所思的观念,都可以有个合理的来源。

假托神仙之名是古来司空见惯的手段,陈抟老祖是五代宋初的传奇人物,与大宋官方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再“杜撰”一个精通饮食的异人洪七公,不管自己弄出什么新颖东西,都可以假托二人之名,少去很多不必要的质疑。

除此之外,亦可――借势立足。

在大宋生活了大半年,杨浩对这个时代也算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

大宋并不是汉唐那般讲究门第的贵族社会,但只要是封建时代,任何朝代,出身都至关重要。

自己没有强悍的家世,仅是一个孑然一身的市井小民,想要在大宋彻底站稳脚跟很难,借势是必须的。

拿着玉米、土豆,以及各种发明进献朝廷,可以换得一定回报,但过于卑微,太缓慢,牺牲也太大。

那些真正有权势的将门子弟,达官贵人未必看得起,甚至可能会污蔑说什么奇技淫巧,邀宠求赏云云。

古人讲出身,除了家世,还有师承。

思来想去,杨浩给自己弄出了一个超级大牛的“师父”。

有陈抟“弟子”这层身份背书,借此拉上皇帝站台,虽仍在市井,但身份将大有不同,也能多些底气。

……

且不说尚未传开的陈抟“弟子”这层身份,单单是站在龙舟船舷之上,杨浩已然闪耀了一回。

百官从临水殿里瞧出去,看到船舷上的杨浩时,不免惊讶好奇。

官家提前离席,就是为了召见此子?

谁家少年?似是一介布衣,竟登上龙舟面见官家,是什么身份,什么缘故呢?

兴许是八王爷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