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你的努力方向是错的(2 / 2)

随便拿出一项扔到天下,就是值得被所有人所赞颂的。</p>

很显然,刘俭就是有他个人要前进的方向,心中丝毫没有迷茫。</p>

“老夫这一辈子在战场上。南北纵横,横刀立马,所向披靡,当年虽然也是受制于人,但老夫自认为是成功的。”</p>

“可是今时今日,老夫却不知道老夫进了雒阳朝堂之后,到底是对还是错。”</p>

“老夫在这里努力了这么久,似乎什么都没有做成功过。”</p>

“老夫现在觉得,或许老夫真的不适合在朝堂执政吧。”</p>

果然……刘俭心中暗道,六十岁的董卓果然有了激流勇退之意,怕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了。</p>

对于刘俭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p>

董卓在朝堂的存在,对于刘俭而言还是非常重要的。</p>

刘俭需要董卓在朝堂再坚持几年。</p>

他不允许老人家现在就激流勇退。</p>

刘俭向着董卓拱手道:“相国乃是当世英雄,是俭此生最大的对手和知己,这一点,刘俭从无质疑,只是刘俭在河北与相国在长安相比,相国没有刘俭建树多,就是因为相国舍己之长,或者是说相国努力的方向不对。”</p>

董卓奇道:“何意?”</p>

“请问相国,刘某人这些年在河北,最广为人知的功业是什么?”</p>

董卓慢悠悠的回答道:“德然你这些年在河北做了好大事业,但论及最大的功业,毫无疑问就是治理北疆,先是乌桓内乱之后其诸落被你平定,那些乌桓人被你安置于幽州诸郡,供我大汉使用,又有北疆鲜卑各部也因为你的牧场政策,而少驱于水草,逐渐安居,可谓是解了我大汉心头巨患,如今关云长又率兵攻入三韩,擒三韩诸贵,为我大汉开疆拓土……”</p>

说到这的时候,董卓一下子愣住了。</p>

他摸着自己的大须子,若有所思。</p>

刘俭道:“其实我大汉境内的是掣肘太多,而且汉境内现在属于割据时期,诸雄并列,相国想要在汉境内短时间内立下被世人瞩目的功业只怕是不可能的,新政是遗福后世之功,甚至可能是一两代人内都见不到成效。”</p>

“依我之见,关东诸地现群雄逐鹿,乱之又乱,相国本非士门出身,哪里趟的明白这趟浑水?反倒不如将注意力放到您熟悉的凉州之地上。”</p>

“刘俭这些年做下为世人称赞的功业,就是因为对外!对乌桓,对鲜卑!”</p>

“相国早年间的功业就是因为在凉州平定羌人而建立的,那时候相国的势力尚弱,尚且能够在凉州闯下诺大的名声,如今,相国坐镇关中,总揽朝堂,手中有二十万兵马,何愁不能定凉州?定凉州后,似我安乌桓和鲜卑一样的安抚羌人,打通与西域诸国的通商,此事若成,则相国必可名扬海内。”</p>

“这才是相国应该干的最大功业!”</p>

刘俭的话如同醍醐灌顶一般的让董卓一下子清醒了。</p>

是啊,既然短时间无法对内实现抱负。</p>

那为何不将目光发看向外境呢?</p>

函谷关乃是天下雄关,自己在那里排布重兵,阻挡关东诸侯向关中进兵,自己关起门来,好好的着手收拾凉州,让那里成为自己后方的大本营,同时也是解决了历代先帝无法解决的一个大问题。</p>

叛羌!</p>

刘俭这些年其实对于中原的争霸并不是太上心。</p>

他主要的目光还是在治理河北以及对付河北北面的异族上。</p>

因此刘俭不但得到了巨大的功勋,且还利用外族给河北输血,使河北的实力大幅度的增长。</p>

董卓开始认真思考,或许他可以想办法复制一下刘俭在河北的成功案例。</p>

只是他不知道应该从何处抓手。</p>

论打仗和阴谋诡计,董卓在这个天下绝对是一块好料。</p>

在治理方面,他只能算是个二流选手。</p>

于是,他只能向刘俭再次请教细节。</p>

而刘俭让他先以关中为跳板,先想办法全据并巩固凉州,然后再以凉州为踏板,开拓西域。</p>

可以行使征伐的政策,让西域诸国向大汉王朝重新臣服。</p>

然后再打开贸易通道。</p>

现在的汉王朝可跟过去不一样了,纸质书籍的大兴,绝对可以让汉王朝的文化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席卷到西域诸国。</p>

文化的入侵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力的武器,比任何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都管用。</p>

而其他通往西域的商品,刘俭也保证他会与董卓共同经营,中原的八厨集团目前已经跟刘俭达成了渠道上的合作。</p>

只要董卓愿意配合,刘俭愿意将关中、中原,还河北三大地域形成一个铁三角的贸易机构。</p>

至于其他地界,袁绍那些关东诸侯愿意咋闹咋折腾,就让他们折腾去吧。</p>

不断的向西域还有刘俭所面对的北方诸国渗透汉王朝的文化与商品力量,摄取他们的资源,让这些国家慢慢的都依附在汉王朝的身,为汉王朝不断的输血。</p>

万邦来朝的局面指日可待。</p>

其实,西域诸国和北方诸国一样,一直都是刘俭的目标之一,只是刘检的地盘在河北,他目前没有能力将手伸到西域诸国。</p>

既然董卓今天提了这个事儿,那刘俭觉得,不妨让董卓先替自己打打前哨。</p>

或许以董卓的力量,可以在凉州打开一个好的局面。</p>

日后董卓的力量瓦解,自己上京之后再接手董卓在凉州大家的局面,继续向西开拓。</p>

多好的谋划呀,刘俭自己都佩服自己。</p>

现在汉王朝内部大乱,对西域的掌控能力远不如原先。</p>

想要重新恢复居高临下的对西域诸国的压制之势……那就靠董卓吧。</p>

办不好,难道他还办不坏吗?</p>

董卓听了刘俭的建议之后,非常满意。</p>

他的心中仿佛又找到了可以奋进的目标。</p>

只是有一件事令董卓比较困惑。</p>

那就是他麾下的精兵猛将虽多,可是却没有能够帮助他拓展对外的能臣。</p>

还是那句话,大部分的士人都不尿他呀。</p>

刘俭道:“相国无忧,人才的话,我倒是可以给你提供,只要相国能够信得过他们,他们一定可以辅助相国,达成相国的夙愿。”</p>

董卓认真的思考了一下,同意了。</p>

倒不是他有多信得过刘俭推荐的人。</p>

只是以董卓现在的情况,要想招募能够给他办事的士族,似乎还真就是刘俭这个渠道最信得过了。</p>

至少刘俭在这个世界的仁义人品还是没得说的。</p>

而刘俭也借此机会,开始向朝廷输送属于他的人员。</p>

刘俭觉得董卓不会过分轻信重用他推荐的这些人才处理朝堂内的事,而是主要用他们来拓展董卓向西面的影响力。</p>

不过这对刘俭而言就足够了。</p>

他不需要自己安插进朝堂的这些人能办成什么大事儿,他只需要这些人在董卓的支持下,慢慢的可以在朝廷里站稳脚跟。</p>

为他以后进入长安接手朝廷打下一个小基础。</p>

至于推荐谁入长安?</p>

刘俭心中有几个人选。</p>

随后,董卓与刘俭终于分别了。</p>

但是今日的这场洛水之会,让刘俭得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p>

他胸中的抱负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了。</p>

回到了自己的营寨之后,刘俭就命人去催沮授,让他派人把牛辅和魏续送过来。</p>

既然自己已经与董卓达成了某些方面的商讨,那为了表示诚意,就要把牛辅和魏续这两名主将先行送回去。</p>

不过,在把他们送回去之前,刘俭想再跟牛辅好好谈一谈。</p>

他今天帮助董卓确立了一个新的努力方向。</p>

那在放牛辅回去之前,也得帮他确定努力的方向。</p>

一个明确的,可以实施的方向。</p>

<b>最新网址:</b>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