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曾经的画经的人(1 / 2)

 一百四十年前,有谁知道蛮荒的西风是如何用那火药味的气息横扫了古国的山川草木?

一百四十年前,有谁知道那狂暴的海涛是如何用那血腥气的波浪恫吓着善良的人们?

而就在那一百四十年前,这阴风、这怒潮,还有那仿佛充塞寰宇、隐天蔽日般的无尽黑暗,催生了一个精魂,一个以闪电刺破阴霾,用生命撞响旧时代丧钟的精魂!他,就是孙中山!

中山樵

孙中山革命的意识,爱国的情怀,早在年少时便已萌芽。少年的他,聆听着太平天国的英勇事迹成长。事迹中清廷的腐朽、庸臣的*,无不使他义愤填膺。留洋归来后,他愈加痛心于封建枷锁之沉重、芸芸众生之溺于水深火热。然而,阴霾重重蒙不住他如炬的目光,血雨腥风摧不垮他磐石的意志。年仅二十八岁的他义无反顾地扛起革命的大麾,披荆斩棘,向梦想的光明之巅勇敢攀登。

“伐尽天下枯朽物”,这,就是他“中山樵”化名的由来,也是他一生无悔的信念。

从他立志为革命事业奉献终生的那一刻起,茫茫烟笼中、皎皎月色下,清廷这棵朽树开始震颤,满人的宫殿已是动摇,一柄巨斧已在之下抡响!

拯吾国民

19世纪末的中国,沉闷、血腥;19世纪末的国人,痛苦、愚昧;19世纪末的孙中山,握发吐哺、呕心沥血。在他身边充斥着嘈杂的纷争、无知的蔑视、甚至是刺杀的威胁……

然而,孙中山微笑着,面对着。

他微笑着,如轻风般耐心化解着矛盾;微笑着,如流水般顽强地开导人们;微笑着,如高山般藐视着、如铜人般承受着恐吓与迫害。或问之:“何以怡然?”对日:“吾尽一日之力,则吾国近一日于崭新中华……拯吾国民,何不快哉?”可叹!这样自信、豪壮而乐观的对答,唯有出自孙先生,敢问世人谁能其二?在黑暗中相信光明,在绝境里发现希望,这,就是一位浪漫主义革命家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