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纳鞋底(2 / 2)

贫农大魔师 秋味 0 字 11个月前

“这例子比比皆是,想当初咱们可没少被地主老财骗。”姚‘奶’‘奶’接着道。

“我知道‘奶’‘奶’。”姚致远端着杯子递给姚‘奶’‘奶’道。又把茶水一一端给长辈。

“嗯!”大娘灌了一口,砸吧砸吧嘴道。“这雨水泡茶,也没啥,还不如咱的井水甜。”接着喝完杯子中的水,把空茶杯放在了灶台上,不好喝,也不能‘浪’费了,这是她心中最朴素的想法。

“还是留着招待客人吧!”姚‘奶’‘奶’说道。

“那好吧!我端走。”姚致远笑道。

“行了,致远泡的,怎么也得喝完。”姚‘奶’‘奶’接着说道,“赶紧回去吧!你太姥爷还等着呢!”

“‘奶’‘奶’、姥姥,大娘,娘,妮儿,我走了啊!”

姚致远撑起雨伞消失在雨雾中。

大家接着继续边聊天,边纳鞋底,鞋底就这么一针一线纳出来的,鞋帮是一层布一层布糊出来的。

正好是秋雨绵绵的时候,这时候也正好忙里偷闲,忙了一个多月,能稍稍喘口气。

说是偷闲,可怎么能闲的下来,每家‘妇’‘女’都会拿一张小凳子,坐在屋内,开始搓麻绳、纳鞋底。

过去农闲季节,很多农户忙着搓麻绳。在乡下,麻绳的用处很广。要说起搓麻绳,乡下人没有一个不会的。不管男‘女’老少,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农,下到七八岁的小孩,不会搓麻绳,可算不上个庄户人家。

只见姚‘奶’‘奶’卷起‘裤’管,拿三根或四根粗麻,捋平拉直,在手心啐一口口水,轻巧而适当的在‘腿’上一搓,三条粗麻线就结结实实的拧在一起了,麻绳就出来了。穿在针内,就可以当纳鞋底的麻绳了。也只有麻绳纳出的鞋底最结实。

松散的麻线就像一个个有生命的‘精’灵一样,在姚‘奶’‘奶’的手下和‘腿’上,翻滚着,翻滚着,就神奇的变成了一条条结实的麻绳。

这搓的麻绳,络麻都是自家种出来的。

面对贫乏的生活窘境,勤劳的农民自然不会闲置一寸可利用之地。自家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家家户户每年都会种植一些络麻,成熟时,就像一片浓缩的小树林。立秋过后,正是收获之时。白天,大人们个个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晚饭后,一家家几乎是全民皆兵地参加劳动,拔络麻。

拔下来的络麻,就剥皮。把一根络麻从半腰中间两边扳几下,皮破后,‘露’出里面的麻杆子,一手抓住上半部,一手顺着结实而有韧‘性’的络麻皮向下撕,这样,既顺利地取出麻杆子,又不至于把麻皮‘弄’断,从而,为下一步搓麻绳打好基础。因为,皮长一点,接头比较少,搓起来顺手。

接下来就是晒。麻皮晒干了,才可以搓麻绳;麻杆晒干了,就当烧锅料,那些粗一点的麻杆还可以用来扎篱笆,防止‘鸡’子来偷吃菜。

这些搓出来的麻绳一般自己家里用的。除了纳鞋底还可以用来做簸箕、箩筐上的绳子,也可以做挑麦把的绳子,还可以用来捆缚东西总之用处多多。

妮儿乖乖的坐在小板凳上,双手托腮,看着她们纳鞋底。

她一直认为纳鞋底是一项技术活,在农村这也用来考验媳‘妇’的‘女’红水平。它不仅需要手劲,需要耐心与巧劲。鞋底上的各种‘花’样是需要一番艺术上的计划与考量,就像绣‘花’一样。为了使鞋底加厚实,‘妇’‘女’们一般都拿一个锥子,手指上带着顶针,先用锥子在鞋底上扎一个孔,再用顶针把针顶过去。顶过去后,将麻绳在锥子把上挽一下,狠狠的拽一下,这一拽就是“刺啦”一声,不是那么悦耳,却是那么的实在。手巧的‘妇’‘女’,一扎、一顶、一拽,几个动作一气呵成,针线翻飞,姿势优美。

“妮儿这么乖,看我们纳鞋底闷不闷。”大娘瞥了一眼发呆的妮儿道。

“不闷!”妮儿坐在小板凳上摇摇头道。聊天声,拽麻绳声就这样悄然的弥漫在房中,久久不散。

纳鞋底一般都是农家‘妇’‘女’的工作,一段农闲时节,其实纳不了多少鞋底。她们会把没纳好的鞋底包好放在柜子里,有时间再拿出来继续纳。

这些鞋底,全是纳给自己的儿‘女’和丈夫的,一针一线,都饱含了亲人的心血,充满了她们所有的爱。

“娘,你纳鞋底,我来搓会儿麻绳。”大娘看着姚‘奶’‘奶’小‘腿’上麻绳搓的红红的,说着把鞋底针、锥递给了姚‘奶’‘奶’。

姚家人口多,尤其男人又费鞋,所以这搓麻绳,要是搁在一个身上,这‘腿’还不脱层皮啊!

姚‘奶’‘奶’接过鞋底的,接着纳,大娘卷起‘裤’‘腿’,开始搓麻绳。

有时候为了赶制布鞋,挑灯夜战在如豆的灯光下,一针一针的纳鞋底也是常有的事。

冬闲时节,这识字班中,‘妇’‘女’们坐在一起搓麻绳、纳鞋底。纳鞋底其实也是一场‘妇’‘女’们的盛会,一边纳,一边聊天,一边认已经学会的字。聊自己的家庭、儿‘女’和村里的事。

“对了,我听说,这识字班,冬闲又要开了。”三大娘刺啦一声拽着麻绳道。

“上级不是说知识越多越反动,不让看书了。”姚‘奶’‘奶’诧异道。

“亲家母,那要看是学谁的了。”刘淑英笑道,“怎么可能做到哪一步。”

“婶子这一句话说到点子上了,学他老人家的著作,在多也不嫌少。”三大娘附和道,“大队长说了,咱们这农作物产量上遥遥领先,这在政治学习上也得加强进步。”

继小麦,谷子丰收后,今年的‘玉’米产量也下来了,最高也就是最‘肥’沃的那几块儿地亩产高达九百斤,整个平均下来的产量,也在七、八百斤上。

所以公社、县里,送来大大的奖状,以兹鼓励!!贴在祠堂的正中央,供人们观看。q<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