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七章 农业(2 / 2)

只要一想,刘然就知道这里面是有多大的问题,长行的弓箭手被派往别处,剩下的田亩怎么办?如果有家人耕种还好,倘若孤家寡人的弓箭手,回来也只能对着无收成的粮田发呆了。

而刘然所想,恰是弓箭手为何在北宋时期被范仲淹,王安石视为比禁军更好的兵种,却又在北宋灭亡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台的缘故。仅仅就是这个制度,在稳定时期尚可,一旦天下大乱,到处被派遣的弓箭手,面对无尽的厮杀,换来的只是粮田里的绝收,最终这个堪称辉煌的兵种,也只能消失在历史尘埃里。

望着众人道:“我这有一种植的法子,但却极为耗时,倘若你们耕种二百亩,定难以进行,但只耕种五十亩,我保你们收成不亚于耕种二百亩,并且剩下一百多亩耕种上紫花苜蓿,还可有他用。”

听着刘然的话,几人一阵踌躇,只种五十亩,对他们是一项极大的考验,这事关生计,倘若那时不如耕种二百亩地,他们难道真的能去找刘然不成?但若是不找,自己等人的生计该从何得来?

见几人思索,刘然也没闲着,而是拿出了自己所写的东西,而这个就是他的耕种方式。

很简单的方式,就是施肥,但就是施肥这么简单的东西,却是在南宋才真正的被发现,只因南宋耕地面积变小了,想要获得更多的粮食,也只能在施肥上下苦工,正是在这窘迫的背景之下,反而让南宋摸索出了真正的耕种核心,那就是施肥。在北宋时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对耕种的理念,便是一亩地只能种三岁,也就是三年,因为三年过后土地的肥力就会减少,很难有收成。

这也是为何在北宋以前,还是以土地面积多为主,因为一亩地能种出的粮食,实在是太稀少了,就如秦汉时期,一亩地也只能种植出三四十斤,因为种地学问极大,普通忙活在农田里的百姓,根本没有心力去将经验总结化为理论,而有财力,物力,才学的人,又不屑此道,以至就算在北宋,耕种技术也是乏陈可善。

唯有在南宋还有元朝时,才是耕种技术火速攀升的时代,南宋是因为耕地面积狭小,而元朝则是那群蒙古人根本不懂耕种,骨子里还是半个游牧民族,但经过忽必烈之后的措施,一干蒙古人也知道了耕种的重要性,不懂就问,并不会因为观念而有所顾忌,这也是蒙古人为何只是一个游牧民族,却能够征战天下的缘故。

正是因为蒙古人这套不懂就问,设立了许多农业方面的朝廷部门,引得一群被压迫到无路可走的汉人儒生,竭尽全力研究农事,想要以此为开门砖,获取晋升的阶梯。

就在几人迟疑的时候,刘然笑着道:“还有一事,之前以白酒回易你等也知,故纵使五十亩地收成不足,亦可酿酒获粮,这样一来,你等也无需有何后顾之忧。”

一听到这话,几人瞬间恍然大悟,的确若是在此之前,他们的粮食全是在地里刨食,然今时不同往日了。

王当,花铁,还有李孝忠等人顿时无后顾之忧,连连赞同了此法子。

看着众人一改迟疑,刘然并不在意他们先前的态度,身为一名领头人,自然是要为手下人带来活路,以及保障他们的利益,倘若只是三言两语就能获取人心,那这人心也必然是不牢靠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唯有利益才能笼络人心,也唯有解决下面的人后顾之忧,才能稳定的行走在道路上。

人始终是人,是需要吃饭的,只有精神食粮是不顶饿的,依靠精神食粮就能有觉悟的人,在这个世上肯定有,但刘然不觉得这群人有这种觉悟,也不需要这种觉悟,利益捆绑就足够了。

这也是为何他今日才拿出这份方案,因为只是靠几句话,就让人跟着走,那他也太看得起自己了,如果有这种口才,他还当什么弓箭手,直接去传教了。

并且刘然更清楚,种田是发不了财的,想发财只能剑行偏锋。

望着众人同意的神态,刘然则默默思索奴隶的来源。

自己种田连基本的口粮都无法保障,但奴隶主可就不一样了。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笔趣派为你提供最快的代宋之锋镝长歌更新,一百六十七章 农业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