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妥协虽是精要义,该出手时必出手(2 / 2)

杨坚的天子之威,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体现在一个小小官员的死亡之上。</p>

自东汉以来,朝廷之上,就有一种惩罚官员的刑罚——廷杖。</p>

这是一种可以致人于死的刑罚。</p>

北周宣帝荒淫残暴,为了获得绝对的权威,他动不动就对大臣施以廷杖。</p>

一是可以从肉体上震慑消灭反对派。</p>

二是当众施刑,可以让旁观者看到受杖者的狼狈痛苦之样,从而从精神上羞辱大臣,可以达到征服群臣的目的。</p>

杨坚君臣,革故鼎新,鉴于北周的律令太过严苛,廷杖之罚,已被废除。</p>

但杨坚本人,亲眼见过廷杖的巨大效用,他需要借此立威。</p>

他认为这是一个捷径。</p>

他立即等来了一个机会。</p>

当时关中大旱,除了抗旱救灾,朝野之间,还有很多牵强附会之说,流传开来。</p>

儒家历来注重天人感应之说,楚州行参军李君才,这只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却借题发挥,奏称罪由高颎,请废黜高颎。</p>

他同时还批评杨坚对于高颎的过度信任,以及高颎在朝廷的不受约束。</p>

以他这个官品,还称不上官员,区区小吏,竟然有胆去议论当朝宰相。</p>

毫无疑问,在他背后,隐隐约约有京城的势力,在群魔乱舞,他们的目标直指新的领导班子核心。</p>

还有他们背后的杨坚。</p>

这是上一次政治风波的延续,但这次杨坚决定,亲自应战。</p>

杨坚非常干脆,他并没有将事态扩大,只是召来李君才,立即下令当着所有朝臣的面,当庭杖杀李君才。</p>

他要让李君才背后的势力,亲眼见证自己的决心。</p>

当时隋朝已经废除庭杖制度,一时之间,宫廷之上,竟然找不到刑具。</p>

杨坚二话不说,提起自己的马鞭,在朝堂之上,当着全体大臣的面,亲手一鞭又一鞭,抽得李君才皮开肉绽,鲜血直流。</p>

这抽的不仅是李君才,也是杨坚对于某些朝臣的怒火和怨气。</p>

鞭子抽在李君才身上,也抽进了朝臣的心里。</p>

马鞭足以取人之命,杨坚在盛怒之下,不留后手。</p>

李君才刚刚被抬出朝堂之外,便一命呜呼。</p>

杨坚本人,其实并不是一个残忍好杀之君。</p>

但这一次他亲自行刑,他的盛怒,他的决心,他的杀气,都给朝野以极大的冲击和震撼。</p>

这传递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对高颎和新任领导核心的不信任,就是直接挑战他杨坚本人。</p>

杨坚非常坚定地站在新班子的背后,如果有需要,他也会直接走到台前。</p>

这是一种直接的战斗。</p>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这一个阶段,他把自己和新班子完全捆绑在一起,杨坚没有玩弄传统政治上分权,对抗,制衡的手段。</p>

杨坚骨子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他也是一个彻底的军政一体化,彻底的计划管理的信徒。</p>

鞭死李君才事件,是一个分水领。</p>

杨坚靠着他的强硬和霸蛮,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获得了他所需要的安静的政治空间和时间。</p>

但他还需要处理一批带刺,也开了刀刃的硬骨头。</p>

在对待和他权位名望相等的原北周同僚时,杨坚本人倾向于用厚禄奉养他们,让他们远离权力中心。</p>

他们自然老死之后,可以顺利地维持政权的平稳运行。</p>

比如,观德王杨雄,杨坚的族侄,在杨坚起家之时,招揽高颎,李德林等干将,居功至伟,但因为他深得众心,又掌兵权,同样被杨坚心生疑忌。</p>

杨坚将他放在三司三公中的司空位置,外示优崇,实夺其权。</p>

杨雄心下洞明,立即回家,关门闭户,从此不通宾客,不交朋友,而得善终。</p>

晋阳李穆,是杨坚建立新朝,最早和最重要的坚定支持者。</p>

杨坚将他调离晋阳,尊奉他为太师,并且下诏说:“自今已后,虽有罪愆,但非谋逆,纵有百死,终不推问。”</p>

相对于恕一死二死的优容,杨坚以诏书,这种最正式的形式,恩赐李穆百死不问。</p>

这是向整个朝廷,向全天下表明态度,我杨坚虽然得位不正,但只要你们不谋反,不反对我,我杨坚是绝对不介意和你们共享富贵的。</p>

杨坚这种政策能执行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他本人正处在年富力强的中年,而那些有实力威胁他的对手,大部分都已经垂垂老矣。</p>

李穆就活不过杨坚。</p>

他死于开皇六年,终年七十七岁。</p>

弥留之际,李穆心满意足地说:“吾荷国恩,年宦已极,启足归泉,无所复恨。”</p>

和李穆一样,能得善终的还有梁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