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如日中天,杨坚制定了一个水陆合击的策略。</p>
这是隋朝第一次在江北的海战。</p>
杨坚专门设置了一个水(海线)军总管,他就是前陈国的水军都督周罗睺,他将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渡海直击高句丽的本土。</p>
这种水陆夹击的战术,一直被历来征伐高句丽的行动所沿用。</p>
一是从陆路进击辽东,二是从海上,直击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老巢。</p>
这本来是万无一失的策略,也是以大打小,以强凌弱的标准计划。</p>
因为高丽虽然是东北亚,陆地上的霸主,它的海军建设,却可以忽略不计,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隋朝指挥得当,至少可以维持不败的局面。</p>
最坏的结果,就是从水路回撤。</p>
但形势的发展和结局,让人惊掉下巴,隋唐二朝,竟然屡次在高句丽大败亏输。</p>
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高句丽从来都是以中原王朝为假想敌,其政治和军事,从头至尾,就是对抗,为了扩张准备的军国一体制。</p>
但反观中原王朝,当他们从千疮百孔的内战之中,来不及休养生息,就要被动或主动地远征,那个他们完全不熟悉的高句丽。</p>
他们对那里的人情人性,气候地域,基本是两眼一抹黑。</p>
从战略上讲,就先输了一筹。</p>
但中原王朝最大的优势,却是即使遭遇惨败,也能快速发动自己的战争机器,很快会卷土重来。</p>
这会让高句丽王朝最大的弱点,无可遁形,虽然他们可以在战术上战胜中原王朝,但战争同样是损耗战,比拼的是谁更能耗得起。</p>
高句丽国小力弱,几次大战之后,整个国家,就会被拖入战争的深渊。</p>
内忧外患齐生之际,就会陷入崩溃的边缘,而对面的中原王朝,却总是满血复活,并且逐渐掌握了战争的技术和主动权。</p>
最终的结局,早已写好,小固不可以敌大,弱固不可以胜强,实在是自然之理。</p>
但隋朝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却是一次非常失败的军事行动。</p>
他们莫名其妙,就已经全军覆没。</p>
在行军之前,隋军就已经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预示着此次出师或者会遭遇不利。</p>
杨坚铁心讨伐高句丽,但隋朝上下,并非是铁板一块。</p>
最大和最坚定的反对者是高颎。</p>
高颎反对出征的真实原因,已经不得而知。</p>
或者他认为整个隋朝,对高句丽所知无几;或者又认为高句丽只不过蕞尔小邦,不值得大军亲征;抑或是别的原因。</p>
反正在讨伐高句丽一事上,高颎一反常态地,坚决反对出兵。</p>
这是一种非常反常的政治信号,意味着最高权力层和皇帝产生了直接的矛盾,并且公开化了。</p>
可以相信,杨坚君臣之间的矛盾,绝对不止这一个,只是很多都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无迹可寻罢了。</p>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兆头。</p>
高颎成为杨坚的第一宰相,已经差不多二十个年头,他凭借其极强的执行力,君臣一心,将隋朝的国力推进到极盛之地。</p>
现在出现了裂缝。</p>
杨坚展现出他独断专行的一面,他坚持派高颎出兵。</p>
这引来了灾难性的后果。</p>
在没有见到高句丽军队之前,隋朝三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p>
隋军主力六月才出临渝关(山海关),但一路行来,却像蜗牛一样,三个月之后,还没有走出辽西。</p>
这并不是高颎有意怠工。</p>
而是要归罪于辽西过于糟糕的天气,这也是横亘在中原王朝征伐时,最主要的天敌之一。</p>
辽西的雨季,根本就不适合行军。</p>
大雨一直下,辽水漫地成沼泽,泥泞无法行军,隋朝的后勤也无法跟上。</p>
征伐高句丽的军队,很快就出现了粮食缺乏的情况,祸不单行,大军之中,竟然出现了瘟疫。</p>
这直接导致高颎的陆路主力军未战即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