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辽东城死里逃生,杨玄感风云初起(2 / 2)

这导致了一个结果,中原大地之民,做顺民,了无希望,举起反旗,却可能还有一丝生存的机会。</p>

官逼民反,只有造反,才是一条正途。</p>

形势确实到了如此荒唐的地步。</p>

以杨广征发六十万鹿车夫运米为例,二个人共推一辆小车,运米三石,但道途险远,运送的粮食,甚至都不足以供给车夫一路之上的干粮。</p>

结果可想而知,达到地头,无公粮可交,只剩下死路一条。</p>

横竖都是死,这些鹿车夫,只能逃跑亡命,这是一批数量巨大的流民。</p>

流民和无产者,从来都是造反的主力。</p>

同时,为了供应前线的需求,地方官吏变得更加贪残,因缘侵渔,于是,百姓穷困,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p>

这就是典型的官逼民反,本地的良民和外来流民相结合,就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一时之间,叛乱之火,轰然而起。</p>

首举义旗的是长白山的王薄。</p>

这个长白山不是在遥远的辽东,白山黑水之长白山,而是山东境内的山名。</p>

王薄自称知世郎,按照靠山吃山的原理,他专门剽掠山东的齐郡、济北郡之郊。</p>

王薄大概也读过几年书,他针对时势,做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以激励时人。</p>

歌词内容是:</p>

长白山头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横矛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食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剑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p>

这显然是讲,上山为寇,犹可大碗吃肉,大口喝酒,即使官军来了,也可奋力一搏,总胜过于在辽东路上,无谓死亡。</p>

这种平易入心的口号,迅速传遍山东大地,王薄快速聚拢了在讨伐高句丽路上,没有回头路的流民。</p>

王薄虽然扛起反隋的大旗,他也一直扛到了最后,但和所有的农民起义相类似,他虽然是最先,却并不是最厉害,最富传奇的那几位特殊的存在。</p>

在隋朝之末,起义反叛之军,可谓多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有名姓者,就有一百多起,实在蔚为大观。</p>

但真正具备争夺天下的实力和气魄的起义军领袖,却只不过三四人而已。</p>

自古以来,农民造反,鲜有成功者,真正能动摇其根基的,只能从其内部产生。</p>

这是千古不易的至理,堡垒易从内部被攻破。</p>

何况现在隋朝虽然千疮百孔,但其中央权力却坚硬如铁,核心的军事力量,更是牢牢掌握在杨广手中。</p>

农民造反,并没有多少机会,但杨玄感不同。</p>

杨玄感熟知帝国政体和政治的运作,并且,他在隋朝的原官僚体系中,具备广泛的和深厚的基础,当杨广失德之际,他登高一呼,天然就是官僚体系新的代表。</p>

谁做皇帝,对于已经根深蒂固的关陇集团而言,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新的皇帝需要能保证他们切身的利益。</p>

而杨广这个独夫,却似乎在一个人的道路上,越奔越远。</p>

杨玄感代表的不仅仅是一股叛乱势力,他代表了朝廷之中对于改朝换代,寻找新的代理人的诉求。</p>

这是一种深刻的思想潮流,破坏力远远大于蜂拥而起的农民起义。</p>

可以说,自从杨玄感举起了反旗,隋朝的统治根基就已经动摇,只要出现一个真正强势的力量,隋朝必然摇摇欲坠。</p>

这也是苏威的判断和预言,“(杨)玄感粗疏,必无所虑。但恐因此浸成乱阶耳。”</p>

事实证明,杨玄感的反叛,来势汹汹,隋朝差点在他的冲击下龙脉断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