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群雄毕集会太原,李氏早存叛逆心(2 / 2)

刘文静显然比裴寂豁达得多,也更有野心得多,当他看到裴寂苦闷彷徨无依时,不由失声笑道:“世途若此,时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患于卑贱?”</p>

刘文静既自许,也许人。</p>

他不仅仅只是想想,而是真心要干事。</p>

刘文静自认和当时太原主事首脑李渊非亲非故,无法完全把握李渊的心意,就把宝押到了另一个关键人物身上,那个人才是刘文静身后的真正依靠和力量。</p>

他就是李渊的二公子李世民。</p>

李世民既是少壮派,更是行动派。</p>

李渊的原配窦氏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三子玄霸早死,大儿子李建成现在河东,四子李元吉年纪尚小,李渊身边,唯有二公子李世民。</p>

刘文静对李世民一见倾心,认为他必会成为天下之主。</p>

他曾经非常明确地对裴寂说过:“(世民)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祖刘邦),神武同于魏祖(曹操),其年虽少,乃天纵也。”</p>

可见刘文静认为李世民既有天纵之才,也是天选之子。</p>

但裴寂因为是李渊的故交新友,他比李世民的身份和辈份要更高,对于矮一辈的李世民,他并没有更强烈的感情。</p>

裴寂并不完全认同刘文静的判断,他要投资到李渊本人身上。</p>

但李渊的造反速度太慢了。</p>

慢到需要下属们推他上位。</p>

李渊虽然早已在暗中布局,积蓄力量,比如他早就命令大儿子李建成在河东潜结英俊,叫李世民在太原密招豪友。</p>

但他缺乏孤注一掷,背水一战,绝不回头的勇气,这种勇气只有少壮派,行动派才能推动。</p>

现在机会出现了。</p>

刘文静被投进狱中问罪,并且是杀头的大罪。</p>

因为他和天下第一反贼蒲山公李密是儿女亲家,这是必死之罪,但刘文静并不是枯坐等死的人,他也不认为自己会死于此事。</p>

他静坐狱中,他在等一个人。</p>

他没有等很久,那个人,那个他选中的人,一代天骄李世民,如愿出现了。</p>

刘文静不再藏着掖着,直接开门见山地说:“天下大乱,非有汤、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p>

李世民也是初生牛犊,少年热血,毫不客气地说:“卿安知无?但恐常人不能别耳。”</p>

李世民说明自己真正的来意,他直截了当地说道:“今入禁中,非儿女之情相忧而已。时事如此,故来与君图举大计,请善筹其事。”</p>

刘文静等的就是这句话。</p>

他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对李世民分析天下大势:“今李密长围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贼连州郡,小盗阻山泽,万数矣,但需真主驱驾取之。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p>

然后,刘文静进一步分析了己方的力量,非常具体地提出了举事的方案,他说道:“今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p>

最后,刘文静提出了一个上上之策:“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p>

关中自古帝王家。</p>

刘文静这个策略,可谓高明之极,当时天下大乱,中原以洛阳为中心,各方雄强,已反复连次大战,战局胶着,一时谁也无法吃掉谁。</p>

在群雄都瞩目洛阳时,关中反倒静处一隅,等待它的明主。</p>

关中,也依然是整个帝国上佳的战略要地。</p>

以太原为基地,直取关中,然后号令全国,刘文静的方略简单而明确。</p>

李世民会心大笑:“正合吾意。”</p>

但要让李渊立即举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