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西秦东进遭首败,城头变换大王旗(2 / 2)

薛举的成名之战,是打败枹罕的一万隋军,然后再招降了二万羌族兵将,这都是精锐的专业士兵,战力非凡。</p>

薛举的势力就如滚雪球般膨胀,最终蚕食掉陇西全境,兵力达到十三万之众。</p>

陇西自古多良马,加上民风剽悍,因而薛举的骑兵部队,战斗力非常强悍。</p>

在长期的抢夺地盘游戏中,薛举成为名副其实的陇西霸王。</p>

而兼并唐弼的十万大军,让薛举的声势达到顶峰。</p>

大鱼吃小鱼,其实是一种常态,因为隋末群雄,刚开始时大部分都是官逼民反,求条生路,但一旦走上造反之路,就再没有回头路。</p>

要想在这个乱世生存,就需要极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势力,否则就会陷入被吞并毁灭的境地。</p>

大部分的草莽群雄,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唯利是从。</p>

在互相吞噬过程中,道德仁义被认为是可笑而不切实务,谁的拳头更硬,谁就有理。</p>

薛举深得这种厚黑学的精义。</p>

于是,他先是招降唐弼,许以厚诺,让其杀主求荣,然后乘其不备时,又反过来斩杀唐弼,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得唐弼十万大军的指挥权。</p>

薛举的军队迅速扩充到了三十万,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足以让整个天下颤抖。</p>

薛举显然不甘心只做个地头蛇皇帝,他想成为天地间的唯一的皇帝。</p>

但他同样面临何去何从的困境。</p>

因为,他的扩张之路似乎到头了。</p>

往西之路,一马平川,地理人文都接近,似乎可成为天然的附属地,但李轨建立的河西政权,却成为他不可逾越的障碍。</p>

薛举曾经命令部将常仲兴渡河进攻李轨,但这去军队,在昌松被李轨彻底击败。</p>

这一场全军覆没的战斗,让薛举的西进之路嘎然而止。</p>

但薛举并不是个安于现状的主,在向南扩张时,也并不顺利,在剑门以南,被隋朝的萧击退。</p>

而北面则是突厥人的势力地盘,薛举虽然武功盖世,但突厥却并不是他可以招惹的力量,相反,他需要依附于突厥人,才可以有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空间。</p>

薛举只能将目标投向了富庶的东方,那是长安,那是中原大地。</p>

薛举东进,也符合突厥人的战略,中原大地越乱好,最好的局面,是恢复五胡乱华时的混乱,在中原厮杀的群雄,要想胜出,就必须投靠突厥人。</p>

突厥可以更好地浑水摸鱼,占尽利益,这打得一手好算盘。</p>

但薛举也认为自己没亏,他在东进之路上尝到了第一个大的甜头。</p>

他轻松兼并了唐弼的十万大军,这让他的势力达到了顶峰。</p>

现在,富庶而看似遥不可及的长安,似乎正在向他招手,薛举准备一路东进,攻下长安。</p>

但天佑大唐,李渊先他一步进入长安。</p>

薛举只能退而求其次,他派兵围攻扶风(今陕西凤翔),这已经和李渊的势力触手可及了。</p>

李渊当时如日中天,长安城的西面,也是属于李世民苦心经营的势力范围,双雄相见,战斗不可避免。</p>

李世民有一个很好的开头,他在战场之上斩杀薛举几千人,并且一直追击到陇坻而还。</p>

这一场战斗,让薛举印象深刻,也似乎让他吓破了胆子。</p>

他本身也不是争天下的大才,因时顺势,成为一方霸主,现在亲自经历惨痛的失败,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p>

也许投降可以确保自己的荣华富贵。</p>

于是,他向他的谋臣们说:“古来天子有降事否?”</p>

这个意思非常明显,他的部下褚亮顺着他的话说道:“昔越帝赵陀卒归汉祖,蜀主刘禅亦仕晋朝,近代萧琮,至今犹贵。转祸为福,自古有之。”</p>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投降派,至少郝瑗就坚决反对投降,他赶快站出来,反驳说道:“皇帝失问。”</p>

郝瑗先声夺人,直接指责薛举问非所问,然后立即将矛头指向褚亮。</p>

他声色俱厉地接着说道:“褚亮之言,又何悖也。昔汉祖屡经败绩,蜀先主亟亡妻子,战之利害,何代无之?安得一战不捷,而为亡国之计也!”</p>

薛举本来就是一个枭雄,发出此言,不过也是暂时的有感而发,并不是真心想要投降李渊。</p>

于是,他轻描淡写地说;“聊发此问,试君等耳。”</p>

薛举重用郝瑗,准备重新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