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双头制隐患难除,绝代双骄成水火(1 / 2)

 如日中天的李密已成为河南,甚至隐隐是整个天下的霸主。</p>

李密和王世充是彼此一生的苦手。</p>

他们小战百余次,大战五次,李密对王世充基本呈现了辗压的态势。</p>

但王世充败而不死,这也足以证明李密虽然一世枭雄,但却并非是真正的天选之子。</p>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让王世充在第五次战役中,抓住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一举击败李密。</p>

和李渊相比,李密始终是那命差一线的人。</p>

李密一败之后,不思再起,竟然以中原盟主的身份,西归关中李渊。</p>

如果李密有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绝决,也许他还能与天相斗,胜天半子,但他却以天纵之才,自陷泥淖,终于沦为尘埃。</p>

也许,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会想起当年自己对杨玄感的评价,“楚公好反,而不欲胜。”。</p>

而回想自己,中途退出,自毁一世声名,何曾又有半点不同?</p>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但在最后一刻,他心中一定会涌出一句话,不想当皇帝的造反,不是好造反。</p>

但在河南,在中原,在洛阳附近,当他和王世充龙争虎斗时,李密信心满满,他享受战场上带给他的成就,也享受胜利的刺激。</p>

他将给刚刚北上的王世充一个下马威。</p>

事实上,在王世充到来之前,李密已经在东都洛阳附近,和隋朝进行了几次惨烈的攻防战,双方核心争夺的焦点,是洛阳周围的几个大粮仓。</p>

在乱世,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可以立即聚焦百万雄兵。</p>

因而,隋朝创建了义仓制度,积谷防饥,当然也防战乱,而终杨坚杨广二朝,绝大部分时其,国内政局平衡,人民得以安生,短短二十多年,就积累了令人惊叹的财富。</p>

以东都洛阳为例,附近几大粮仓的储积,即使到唐朝建立十几年之后,唐朝君臣还念念不忘地赞叹神往,认为隋朝的粮仓存米,有些竟然还有可以支用几十年。</p>

在战争年代,这当然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p>

李密投靠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时,就曾经以二个高瞻远瞩的建议,成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p>

一是招降周围小股义军,二是夺取隋朝的粮仓。</p>

李密的策略切中时要,一是抢人,壮大队伍,二是抢粮,可以打持久战。</p>

这二个方面,让瓦岗军脱胎换骨,成为中原群雄的龙头。</p>

得陇望蜀,壮大之后的李密,要想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就没有第二个选择,他必须拿下东都洛阳,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p>

于是,才会发生李密三攻洛阳,四据回洛仓,五战王世充的精彩故事。</p>

李密虽然想占据洛阳这个居天下之中的东都,但他却似乎没有掌握拿下洛阳的钥匙,屡屡在洛阳城下铩羽而归。</p>

但他也不是全无收获。</p>

在他的扫荡之下,李密收获了除洛阳城以外,几乎所有河南的土地和人口,中原各地的义军,在他声势涨天之际,都表示愿意以他为龙头,在他的领导下,合纵连横。</p>

中原的霸主之位,李密完全居之无愧。</p>

在乘虚而入,出其不意进攻洛口仓,一战而下之后,东都洛阳也发现,李密这支军队似乎与另外那些烧杀抢掠的反抗军有所不同。</p>

他们似乎在用正规军作战的方式,来对付政府的军队。</p>

这令他们不安,而刘长恭讨伐李密全军覆没,更加印证了他们的判断。</p>

至少裴仁基就有这种判断,他觉得李密是那个真正正确的人,他倒戈投向李密。</p>

裴仁基走投无路,是不得不为。</p>

他当时是隋朝大将,驻守虎牢,这是洛阳往东,最优越的战略要地之一,能成为虎牢守将,都是智勇兼备的雄才。</p>

但裴仁基现在驻扎在百花谷,他非常惶恐。</p>

他要出大事了。</p>

一是他本来应该和刘长恭一起夹攻李密,但他失期未至,这直接导致刘长恭被李密击破,罪责重大。</p>

这重要的是,他和监军御史萧怀静互相对不上眼,已成势若水火之势。</p>

起因是裴仁基的无私,他每次将攻战所得的财富,全部奖赏给士卒。</p>

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主流的做法,因为,带兵打仗,做官领导,上下都要打点,需要有相当的花费,这需要额外的横财式的收入。</p>

现在,裴仁基将所在收获,全部赏给士兵,那留给萧怀静的就非常少。</p>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将直接影响他的前程。</p>

于是,他制止了裴仁基的这种分赏行为,毫无疑问,这引发了士兵的怨气。</p>

萧怀静为了压制裴仁基,他利用职务之便,频频上书,揭露裴仁基各种家长里短的罪证。</p>

新仇旧怨一起算,裴仁基找不到路,也看不到希望,他心中惶惑,无法开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