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自大自狂必自败,非时非人是非难(1 / 2)

 英雄所见略同。</p>

大名鼎鼎的魏征也持有同样的看法。</p>

魏征从来不是一个古板拘泥,不通时务的儒生,相反,他从小就落拓不羁,立有大志。</p>

他看到天下渐乱,知道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于是,他精修纵横之说,以期在乱世出人头地。</p>

身负才华气自雄,他这种人才,在哪里都可以闪光。</p>

他本是元宝藏的属下,很快就引起了李密的注意,而被李密征为书记。</p>

魏征骤得知遇之恩,不免心中激动,立即上了一封书,向李密进献了十条妙计。</p>

这个时候的魏征,还没有经受战火和政治斗争的洗礼,只是凭借一腔热血酬知己,但其上书的策略,大约不切时务,并没有被李密采用。</p>

但这并不表示,魏征没有成长,相反,经过时日的磨砺,他已经可以观照这个世界和世事的真相。</p>

这次王世充倾巢而出,看到李密所部的行动方略,魏征一眼就看出了李密的弱点。</p>

他忧心忡忡地对李密的长史郑颋说:“魏公(李密)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情,此二者难以应敌。”</p>

然后,他建议采取稳守疲敌,不战而胜的政策,以求必胜。</p>

但长史郑颋显然是主战派中的中坚,他颇有不屑地说:“此乃老生常谈耳!”</p>

魏征看出了郑颋的轻视,他拂衣而起,头也不回地说:“此乃奇谋深策,何谓常谈。”</p>

和魏征持同一意见的是裴仁基,他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据理力争,坚持要以稳为主。</p>

但全军上下,从李密到各位将领,都如同打了鸡血一般,认为王世充不过是手下败将,可以轻松手到擒来。</p>

这是一种盲目乐观,狂妄自大的心理,也是一剂毒药。</p>

他们忘记了,他们的对面,是无数次从战场的尸山血海中,顽强存活下来的王世充,他或者屡战屡败,但他总是败而不死。</p>

这种坚韧,总有一天,他会让对手全部还回来。</p>

裴仁基是极少有的保持清醒头脑的将领,但他难以改变整个局势,当李密终于听众建议,决定全线出击时,他知道大势已去。</p>

裴仁基以手击地,不胜悲愤地说:“公后必悔之。”</p>

李密太过于托大了,他太不把常败将军王世充当回事了。</p>

但战局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李密有一个不太好的开场,似乎也预示了这场战局的走向。</p>

无法相信,非常吊诡,战斗刚一开场,李密一方就有裴仁基,程知节(咬金)等十来个大将遭受重创。</p>

这似乎是天意,也给了王世充充足的信心,他再一次在全军面前,强调了周公托梦,必胜李密,以坚定士卒的信心。</p>

王世充进行了最后一次战场动员,他慷慨激昂地对所有部下说:“今日之战,非直争胜负;死生之分,在此一举。若其捷也,富贵固所不论,若其不捷,必无一人获免。所争者死,非独为国,各宜勉之。”</p>

显然,这是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斗,不仅是决胜负,更是定生死。</p>

这个简单的誓师大会,让王世充的士兵们都怀必死之心,士气一下子达到顶点。</p>

王世充为了这场战斗,做了精心的准备。</p>

他首先埋伏了一支伏兵,这是一支骑兵敢死队,虽然只有二百人,但他们将承担直冲李密指挥中枢的作用,以期引起最大程度的混乱。</p>

然后,王世充向李密学了一招,他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p>

他找来一个长相酷似李密的人,让他秘密随军而来,这个人,将在一个特殊的时刻,闪亮登场,并发挥巨大的作用。</p>